——长城集团公司董事长叶祥尧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发扬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奋创业,涌现出了一批"航母",这些"航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劈风斩浪,同时演绎出了一段段令人佩服、令人唏嘘不已的改革创新故事。发生在长城集团公司的三请高工、与西门子公司"结亲"等故事,很具典型性,也颇能给人启发,记者如实记录,以飨读者:?
故事之一:"长城"三请高工?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而在刘备"三顾茅庐"故事过去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温州,却有一个毫不逊色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就是长城集团公司董事长叶祥尧等决策层人"三请高工"的故事。?
故事开始在1998年8月,当时叶祥尧董事长获得在某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多年的高工退职在家的信息,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叶祥尧董事长便马上召来一位副总经理,将高工的有关情况及公司拟高薪聘请高工的想法告诉了副总。次日,这位副总马上赶赴杭州。在高工家中,尽管副总苦苦讲了几个小时,但这位高工似乎对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感兴趣,婉言谢绝了叶祥尧的"特使"。?
好话讲了一箩筐,待遇也挺诱人的,却未能勾起高工到"长城"工作的兴趣。副总无奈地回到长城集团公司,将情况向叶祥尧董事长作了详细汇报,并反复强调自己已在杭州作了很大努力,看来请他到"长城"工作希望很小。?
叶祥尧听完汇报后,陷入了思考之中。"为什么我们公司这么有诚意而引不起高工的一点兴趣呢?是对温州对"长城"不了解还是认为待遇不够好??
经过认真思考后,叶祥尧分析可能主要是对温州和"长城"不很了解所致。为此,他打电话到高工的家里,恳切地说:"您和家人先来我们这里看看,如果觉得不合适也没有关系,顺便可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看看,给我们公司也指导指导,往返机票等旅差费全部由我们负责。"盛情难却,也想来雁荡山看看的高工不久便携妻带子来到"长城"。看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机制以及雁荡山美丽的风景后,高工便有些动心了。他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但他又担心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心存顾虑,也就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回去后再考虑考虑。?
高工一去半个月,也没有给"长城"公司一个明确的答复。其实叶祥尧在这半个月里尽管事务繁忙,但却一直惦记着这事。为了争取到高工,叶祥尧将手头的事务作了处理和交代后,便亲赴杭州同高工见面。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促膝交谈,叶祥尧摸清了高工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听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番肺腑之言,高工有点坐不住了,他起身双手紧紧握住叶祥尧的手说:"到长城工作,我是去定了,家里的事处理好后,我就去贵公司上班。"叶祥尧听到高工的话后,浓浓的眉毛和厚厚的嘴唇舒展了开来:"咱们就这样说定了。"?
当年9月中旬,总经理叶祥桃又专程抵达杭州,将高工请到自己下塌的宾馆进行了长谈,并将高工未解决好的问题一一作了妥善安排,解除了后顾之忧的高工无牵无挂,高兴地说:"你们什么时候需要我去,我就去。"?
9月22日,一辆高级轿车从长城集团公司大门开出,向杭州方向直奔,去接高工赴任。?"三请高工"只是叶祥尧重才的一个例子。被传为美谈的还有1997年,为争取杭州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到"长城"工作,叶祥尧除了多次派人与科研人员面谈外,还给科研人员汇寄15万元,用于购置商品房。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在对待人才方面,叶祥尧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二流的人才办二流的企业,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面前我没有董事长架子,只要请到真正的人才,我怎么做都可以。"正因为他和创业伙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视人才为最宝贵的财富,以诚相见、善待人才、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使人才在企业里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
在叶祥尧的领导下,企业舍得在人才方面花大钱,对已在"长城"工作的高级人才,公司都分配一套宾馆式房间,同时采取因人、因岗、因绩相结合的办法分门别类支付人才报酬,并使他们在"长城"工作感受到住得舒心、吃得称心、干得开心,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良好的人才机制带来了良性的循环,使长城集团集聚了一批高级人才和从政界退下来的知名人士。这些人才在业务上是骨干、是先锋,在决策上是企业的智囊和参谋。而其中不少人则是叶祥尧董事长"三请"、"四请"请过来的。?
叶祥尧近年实施的"大人才"战略,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公司拥有大中专毕业生300多名,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近百名。他们中有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还有来自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他们不约而同走进了"长城",使"长城"更加巍峨,更加雄伟。?
故事之二:与西门子结亲?
叶祥尧很欣赏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崇尚企业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善变和不宽容的时代。中国对企业英雄的崇尚,是从一个没有企业英雄的时代开始的。中国比许多工业发达的社会审视企业英雄的标准更加现实与势利。而成功对于企业、企业家而言,绝非是凝固的目标,在下一个港湾,我们谁都不会知道,他们将会颠倒或迷失在什么地方。" ?
欣赏此段文字和类似提醒式的话,使叶祥尧在现实中显得超前而不超脱,显得十分努力却时刻有着一种忧患意识。与世界电器巨人--"西门子"的"结亲"则很能反映叶祥尧的这种特点。??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有着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高的信誉,在中国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中,西门子的电气产品亦占有重要的位置。叶祥尧、叶祥桃等在努力使"长城"在本土高人一筹的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们早有同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的想法。只是觉得门坎太高,怕自己"内功"没有练好跨不进去,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地在努力,等待时机。?
而对于中国电气行业中升起的长城集团公司,西门子公司中国代表也对这家中国公司"科技兴企、品牌为旗"的做法早有耳闻,只是没机会深入企业一探"芳容"。?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而叶祥尧等人有同世界知名电气公司合作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98年12月,经多方牵线搭桥,叶祥尧和西门子公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