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逐渐处于企稳回升、企稳向好的基本状态。在经济下行态势得到遏制的关键时期,也不可忽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当前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政府应该怎样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本报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
要看到问题存在
问:您觉得当下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侯云春: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已经明显呈现出向好势态,但是也不可盲目乐观。还要看到问题存在。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就业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大幅回落,就业矛盾凸显。主要表现为新增就业人员就业率低、民工大量下岗等方面。在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劳资关系将十分脆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大幅度滑坡。年初以来,出口占比较高的外向型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出口占比较小的内向型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回落。通过产业关联和收入收缩效应,外向型企业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国内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盈利状况。同时,部分外向型企业被迫转向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和竞争压力。这些不仅会影响到财政收入、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和就业规模,还会造成企业还贷能力减弱、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加等。
三是海外资产与投资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复苏还需时日,不排除国际金融市场再度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金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发达国家明显抬头,“去全球化”思潮也在蔓延。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容忽视。
此外,美元资产面临通货膨胀和汇率贬值的双重风险。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可能采取债务货币化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等措施,使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和保值增值面临困难和挑战。
四是货币、信贷投放加快,潜在风险增大。风险主要表现为缺乏可持续性;经济可能陷入增速偏低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可能再度泡沫化以及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呆、坏账将会增加等方面。
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
问:事实证明,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指导方针是及时有效的。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着眼于什么?
侯云春: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政府投入力度和有效性的同时,应积极稳定外需。同时,应立足长远,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深化若干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推进若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键意义的改革。包括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统筹城乡、覆盖全体居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推进能源资源价格和财税改革,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快城镇化进程。
可在5个方面采取措施
问:您觉得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政策?
侯云春:我认为可在5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保出口企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保出口市场份额。一是针对国际金融、经济剧烈动荡和主要货币汇率变动频繁的外部环境,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二是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依照WTO准则,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三是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资金、技术支持,如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资金、鼓励技术改造与升级、引导困难企业适度内销等。
其次,引导房价回归真实供求水平,避免人为延缓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回升。政策上在降低房地产交易费用、支持合理需求的同时,要引导一些地方仍然偏高的房价向真正供求水平回归,从而使房地产行业在下一步经济回升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产业作用。
第三,把握政府投资节奏,做好必要的项目储备。鉴于下一阶段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需要把握好政府投资增长的节奏,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同时,应对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提前做好投资项目储备,妥善安排2010年的项目部署,争取主动。
第四,增加公共服务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在认真落实好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适当扩大政府公共服务预算开支,以增加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当前,低保家庭收入动态核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基层调查、城市社区常规性人口登记管理、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等领域,都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待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此外,应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工资支出可由财政给予一定支持。在提倡企业“减薪不减员”的同时,政府宜量力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培训补贴等。
第五,有效控制海外?产面临的风险,积极而有重点地开展海外投资。在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有效控制美元利率、汇率变化给我国外汇资产带来的风险。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企业从各自实际出发,明确投资重点,着眼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快企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利用和整合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重要能源资源等,逐步改变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不利局面。
【中华轴承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观点赞同或 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本网转载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0571-5686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