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吴长锋
2月22日,记者来到安徽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工程——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中铁四局建筑公司数十名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工业上楼’是一种企业新型产业空间模式。它不是简单的厂房堆叠,而是生产空间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改变了过去‘摊大饼’式的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利用。”项目施工负责人王强告诉记者。
2023年5月,安徽省发改委公示了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名单,合肥高新区等三家开发区成为全省“试验田”。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作为安徽省首批“工业上楼”项目之一,总计8栋单体,占地面积约179亩,总建筑面积约24.7万平方米,2023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工业上楼’图的就是高度集约化、亩均效益最优化。它比普通高层建筑在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承载力上标准要更高。”合肥高新区的经发局副局长吴昊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北区是集研发、生产、运输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楼,后期将用于重型设备制造、汽车装配等工业生产,楼面需要承载大宗货物和各类重型设备及车辆,楼面设计荷载达到每平方米楼面承重2吨,相当于楼面可以进出一辆约10吨重小货车。“通常楼体标准层高为3米左右,但该项目作为工业用途,采用4.5米的标准层高,部分楼层空间达10.15米。”吴昊说。
“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厂房设计,每层混凝土用量达到约2600立方米,传统的木模板承载力有限,项目采用铝合金模板作为浇筑模板,施工速度可达到7天完成一层主体结构。”项目技术负责人李青山告诉记者,项目前期施工策划中通过新型BIM技术建立了施工布置图,在虚拟可视的空间中将建筑的外观、内部结构、机电管线等直观呈现,及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施工阶段设计变更。
“我们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叠合楼梯等新型结构形式,提前将楼板及楼梯在加工厂预制完成,直接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节约施工工期,提升工程质量。”王强告诉记者,项目准备规划引入包括腻子涂料涂敷和打磨机器人,室内喷涂机器人、地下室地坪打磨机器人等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人设备,实现部分工序无人化或少人化施工,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中铁四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