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遭遇金融危机,诺基亚也许还会撑下去,但现在看来,它的结束是迟早的事。
濒临绝境的诺基亚被微软收购一事,本来已经渐趋平静,却因为几天前的裁员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热点。随着各种有关诺基亚内部管理的细节被媒介曝出,公众从最初对被裁员工的同情,逐渐转变为鄙视——他们被惯坏了。
看到不少诺基亚员工的内部爆料,最奇葩的是诺基亚很多人上班时间开淘宝店,所以此前小米员工点评诺基亚的那几句话,一点都不为过,而且还是比较客气的。这真的验证了一个商业规则:你对自己不狠,社会就会对你很狠。
诺基亚是一个互联网转型最惨痛的案例,血泪斑斑,4年时间,市值蒸发1000亿美元。最奇葩的是,诺基亚很早就说要“移动互联网转型”,2007年,我曾经去诺基亚的芬兰总部考察过,当时,诺基亚在就提出要转型移动互联网,从CEO到公司员工,从上到下都在呼喊转型。诺基亚一直在拥抱移动互联网,拥抱了7年,到现在,却是越抱越远。我称之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且还没赶上。
诺基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内部问题。内部问题,归根到底是基因的问题。这值得所有互联网转型企业引以为鉴。
这是诺基亚员工自曝的诺基亚之殇,也是诺基亚的基因之伤:
1、太傲慢:“科技以傲慢的人为本”?
诺基亚强调“以人为本”,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用户要以人为本,所以早期的功能机时代,诺基亚的体验是最好的。另一个是对员工要以人为本。这种“以人为本”也让诺基亚产生一种公司基因:傲慢。早期,雷军还是手机发烧友时,就经常给诺基亚的一个全球副总裁提意见,诺基亚副总裁的反应是:你提得太对了,但是我们就是没法改。
一位前诺基亚员工上个月在网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经历过太多次换工作,每一次都有一种奔向自由的解脱,而这次却有着丝丝的沉痛,因为诺基亚的‘以人为本’。在诺基亚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也让其感受到了尊重和温暖,感受到了企业的关心。”《北京青年报》采访一位前诺基亚员工高杰,他对这样的企业文化表示深深的怀疑。高杰,在诺基亚工作十几年,到被裁员前已经是某团队的负责人。高杰在诺基亚最顶峰的时期感受到了整个企业的财大气粗,上上下下的员工说话做事都非常傲慢。就在和合作伙伴谈事时,也是一如既往地强硬。
2、太懒惰:上班时间开淘宝店,基本上是毫无进取之心。在手机这种群狼环伺的时代,太不可思议了。
诺基亚对员工极为“人性化”,某一区域员工只要超过5人,就会开设班车,班车甚至延伸到门头沟、昌平、房山,共有70多辆。诺基亚为员工配备了心理医生,员工如有不爽,即可找心理医生倾诉。当然,员工也很少有不爽的时候,因为公司里没什么事做,他们甚至可以在上班时间开淘宝店做生意……
高杰承认在诺基亚过得很舒服,上班晚来早走,甚至有很多人开淘宝店,利用上班的时间去拍照传图,和淘宝客户聊生意。“上班时间,公司付费给你,而你在干别的事情,这在很多地方绝对是不可以想象的事情。”高杰认为,这样的以人为本某些程度上就是养成了一些员工的懒惰。真正的“以人为本”不应该体现在员工可以晚来早走,上班时间洗澡运动,而是应该听得进去员工的意见,能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着想,做规划,而不应该是培养懒人。在国外,员工很习惯被裁员,因为裁员是家常便饭的事,没有人指望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如果有人这样想,大家也都会觉得你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但诺基亚这么好,这么以人为本,助长了有些人的想法,很多人想在这干一辈子,大家都舒服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