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本国:创新不断超越的原动力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08
核心提示:

  2008年7月28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联合发布了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国家电网公司等91家企业在开展了两年的试点工作后,经评价被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山东电力研究院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科研院校,以其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型、创新型组织特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方面,走在全国同类院所的前列。日前,笔者就如何建设创新型企业走访了山东电力研究院院长邹本国。

培养创新能力 成就累累硕果

  问:山东电力研究院自1999年整合重组以来,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技项目25项,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及教学成果奖72项,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161项,专*48项。在同等规模的电力科研院所中,这是一份相当出色的答卷。研究院是如何培养并不断提高旺盛的创新能力的?

  答: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让企业充满生机活力,是当前中国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最佳方式。向科技优势要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山东电力研究院放大优势、高点起跳的战略之举。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是电力行业对电力科研院所的要求,也是电力科研院所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个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巩固和提高电源专业的同时,加快电网专业建设。重点加强电网规划、电力市场交易技术、输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特高压等领域的研究。同时,电源专业发挥已有专业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脱硫以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调整、机炉协调、材料磨损等生产关键课题的研究。二是细化科技项目管理,建立课题专家组制度,加大重大项目跟踪、控制力度,确保研发质量。三是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和专业间的协作,鼓励智力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质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立足“三个结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科技创新与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这是我院科研服务职能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我们的技术成果能快速转换为产品和产业的最根本原因。其次,科研创新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科技创新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我院一些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在同类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通过把科技创新与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

  问:2007年,山东电力研究院再次获得大丰收,多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2007年,我院以适应“两个转变”,加快电网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一流三大”科技发展战略和教育培训内涵发展方针,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体系,全年科研计划项目94项,其中,新承担集团公司科技项目17项、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创新专项任务4项。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电力机器人技术实验室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13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是唯一在省公司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提升了科研装备水平。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制的“1000千伏母线复合支柱绝缘子”在武高院挂网运行,“特高压复合空心套管”完成试制;提出在广域信息网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电网的安全防御综合控制系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济型故障电流限流器110千伏样机开发;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在天津吴庄500千伏变电站投运。

  基建调试取得新突破。成功完成泰安抽水蓄能3号、4号机组调试工作,打破了外方垄断抽水蓄能调试的历史。资质建设取得新突破。取得了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甲级资质、电力承试类一级资质[电力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电力行业化学清洗A级资质。成为全国电力首家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卫生管理三体系认证的科研院所。

  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负责培训的计量专业和电力可靠性专业抽调考,均取得了国网公司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提升了研究院的培训品牌。学校内涵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质,突出知识管理的《院校文化大纲》,成为指导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变“相马”为“赛马” 激励人才冒尖

  问: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山东电力研究院在名气、规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吸引、凝聚了一大批高、精、尖科技人才,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研究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答: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有“两重两轻”,就是重学历、职称、资历,轻成果、业绩、效益;重职务发展,轻专业发展。“两重两轻”倾向导致利益分配的论资排辈,干与不干差别不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认为,开展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但学历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必须彻底改变“两重两轻”的做法,以业绩为导向,注重科研人员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把他们的智慧和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我们改革科技人才管理的切入点,并据此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产学研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双赢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机制。

  通过实行课题承包制、实验室首席专家制、学科带头人制度、学科骨干评选制度、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两条线”建设制度、专业工程师聘用制度等,我们建立了以业绩、能力、态度、评价为导向的动态考核体系,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科研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变成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收到了多出成绩、多出成果的成效。

  问:从传统的“相马”到科学的“赛马”,研究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发现、培养之路。“赛马”机制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

  答: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围绕重点学科的发展整合人才,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倡导“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鼓励当领头雁”的人才理念,着力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协作、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人才在科技攻关的实践中脱颖而出。

  为深化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专业工程师聘用制度,实现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岗位评聘分开。对聘任的专业技术(学术)职务人员,除签订聘书、明确聘期责任目标外,还享受调整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等待遇,实现责权利统一,强化了引导、激励效果。专业工程师聘用不再论资排辈,岗位、收入与能力、业绩直接挂钩,并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比学习、比业绩、比贡献蔚然成风,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优化了院校人力资源结构。

  同时,修改完善了院科技进步奖、朱菊儿科技创新奖等科研奖励办法,设立了科研基金,研究制定了科技项目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结合山东省有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