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能源网 CIO韩晓平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的能源问题。无论是“拉闸限电”,还是产能过剩;无论是“煤电之争”,还是矿难频发;无论是“油荒”、“气荒”,还是来自西方的“中国能源威胁论”,所有同中国有关的能源问题都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力,由此也证明了中国的发展和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让世界承受中国的发展之重?对于这个又大又沉重的问题,能源专家韩晓平的回答是:“地球只能承载一个正确的中国”。
新技术、新机制、新系统决定国家经济的“制高点”
最近,全球都在高度关注“奥巴马新政”中的能源战略导向的调整,因为像美国这样一个全球能耗第一的大国开始进行能源技术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型,其结果毫无疑问地将影响整个世界。
同样,正在中国进行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型,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世界。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应对和战胜来自能源资源与环境的挑战。
韩晓平对记者说,IBM公司董事长兼CEO彭明盛(塞缪尔?帕尔米萨诺)对奥巴马提出了一项新建议,在美国大力发展“智能电网”(Intelligrid)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与beplay规则 革命进行深度整合。自上世纪90年代,人类跨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远。但是,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互联网的层面,它必将越来越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基础层面,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能源。
对于所谓的“智能电网”,目前还没有一个直接的解释和定义,但韩晓平认为,无论美国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的一贯思想,还是美国能源界的基本战略共识,以及彭明盛所说的智能电网,都不是仅仅指电网技术本身的信息化改造,而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的能源系统,将能源资源的生产、储存、运输、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以及各种用电、用能设备信息化、联网化和智能化整合,解决各种能源资源之间的优化平衡、各种电源转换之间的优化平衡、各种能源需求之间的优化平衡,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源设备的使用效能、能源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能源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彭明盛最近在上海使用了“智慧能源(IntelligentEnergy)”一词来完善他的构想。在韩晓平看来,这些革命性的整合将首先突出显示在数字化电网技术上,特别是在终端利用方面向用户的电器进行数据交换,以最简便的方式对终端用电用能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统计、控制和优化运行,使每个家庭的空调、冰箱、热水器、洗衣机;每个楼宇的电梯、空调、照明、水泵;每座工厂的电机、风机、电炉、泵阀等电器设备根据电网、电源的运行状态进行协同优化运行。使每一个发电和输配设备都能在最佳工况下运行,使各种能源及设备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用户的能源费用和相关投资都能够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其次是以小型化、微型化、用户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基础的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网络,将天然气、煤层气、煤制气、清洁煤技术、小型核能的热电冷技术;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沼气及其他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热、地热、地源、水源、空气源、废气、污水源热泵制冷供热技术;各种蓄电、蓄热、蓄冷、蓄能技术;以及建筑结构节能、工艺结构节能、系统优化节能等系统性综合节能;在电、热、冷和信息网络的连接线,因地制宜、因需供能、梯级利用、量体裁衣、互补互助、互保安全。
其三是信息化电气设备和信息化家电,以及蓄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楼宇的智能化控制下相互优化配置运行,使电力的需求侧实现智能化管理,根据电网供电状态、电价状态和自身及周边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电网、天然气管网供应状态进行协同优化。
其四是鼓励天然气、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发展超导技术,开发建设新型的核能发电技术等。特别是超导技术,将发展能耗极小的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超导发电机技术、超导变压器技术、超导电动机技术、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等,改变那些传统的体积大、占地多、能耗大的设备,使其能够支持未来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
韩晓平强调,上述技术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其中绝大多数技术都在应用中或试用中。在欧盟和北美,新增能源供应已经主要靠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智能化楼宇正在很多新建建筑中普及,相关的信息控制技术都已实现,信息家电和智能化电器的开发应用也在各大企业安排落实之中,蓄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很快将面临实际应用,高温超导输电工程已有投入运营。
现在的关键是将这些技术向互联网一样连接起来,创造一个使这些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利环境。韩晓平说:“年轻的奥巴马代表美国热衷新技术革命的民主党人提出了这一方向性的战略选择,并委任诺贝尔奖得主、超导技术专家朱棣文来执行这一战略选择。
韩晓平特别强调说:当年克林顿成功推进互联网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人希望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机制、新系统反败为胜,重新夺回技术和经济的“制高点”。这才是他们的本质目标。
中国更需要“智慧能源”
韩晓平告诉记者,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博士最近与有关专家合作出版了一本新著《电力供需模拟试验》,他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电力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刚性的线性关系。美国从1949年到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94,而我国的系数为0.993。有趣的是,他发现第二产业用电与其产值增长系数为0.994,第三产业为0.995,说明产业结构性调整对于电力需求的影响并没有变化。
美国在2007年GDP总额约为13.98万亿美元,能源消耗总量2361.4百万吨标准油当量,人均7.87吨,用电量4367.875TWh;中国是3.01万亿美元,1863.44百万吨标准油当量,人均1.43吨,用电量3277.72TWh。韩晓平说,如果以此线性增长,中国人均达到1万美元,届时14亿人口将达到14万亿美元GDP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