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性格决定一个企业的性格。在采访完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以下简称西电集团)总经理张雅林后,记者开始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同张雅林本人的果敢决断一样,西电集团也在用速度和效率说话: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产值翻了一番,从60亿元增长至155亿。2009年,西电集团更是将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打造全球输配电设备供应商”。
中国西电集团总经理张雅林
人们或许会问是什么让西电集团在中国输配电市场实现了“井喷”之势,问鼎中国输配电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此,《装备制造》杂志专访了西电集团总经理张雅林,他为这家央企的成功发展进行了诠释。
《装备制造》:2008年西电集团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5.1%,产值达到155个亿,历年出口创汇累计超过12亿美元。最近两年又进行了战略调整,收购常州变压器厂,入主宝光股份。西电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否实现了您当初的设想?
张雅林:首先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我们西电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如果仅看利润指标,我们是低利润行业。但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就是装备制造业把利润空间让位于整个经济大环境,促进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制造业的贡献。
这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西电整个团队都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抓住了一些机遇。
首先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下,国家开发银行给我们提供了二十多亿的贷款,也拿到一些国债资金,这些资金的到位对西电的提升很大,保证了基本的技术改造。另外,不管多难,我们都在加强创新能力,连续几年研发投入在销售额5%左右,为自主创新提供硬件基础,并依托一些重点项目搞创新、提升企业实力。
另外,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及自身发展的特点,西电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体制创新。虽然最近股市不景气,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在今年上市,真正推动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我们在完善产业链、调整产品布局上也在加强。西电位于西安,国内有销售网络、国外有参股公司,但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所以这两年产业布局调整抓的很紧,不断完善布局构架,包括在广州、常州设立了开关厂,结构调整中我们紧紧地瞄准了跨国公司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高端制造有空心化的趋势,核心部件还在依赖跨国公司,为解决这些行业内的共性问题,我们西电开始投入、攻关、布局、建设,和宝鸡市政府合作,入主了宝光。
另外我们抓住“走出去”的机遇,在埃及设立了控股的合资子公司,生产变压器和开关,下一步将瞄准非洲和中东市场。
总结下来,一个是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各种各样的监管和兄弟企业等外部资源的支持。另外三年翻一番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个行业的特点,应该说抓住了该抓的机遇。
《装备制造》:西电集团最近组建了集团研究院,整合了集团下属的三家研究所(西高所、西瓷所和西容所等),在创新方面,西电集团是如何规划的?
张雅林:西电集团通过强化集团运作,加大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进行了二次开发,新产品产值率多年保持在25%以上,连续三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保持在5%左右,使公司的整体制造能力、科研开发能力、试验检测能力逐年提升,去年还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专*数不断增加,产品走的是技术引领的路子。
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提升,团队把握企业发展的能力也有提升,产品布局的完善使我们下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这两年公司主要围绕特高压项目进行创新和研发。在国家“技贸结合、引进技术”的政策基础上,我们才有介入国家重点工程的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开关公司和三菱电机合作,大量的人到三菱培训,还和ABB和西门子有很多交往。
我有时候在思考什么才算好的企业,三菱电机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一个公众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企业健康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是资本层面的民主化,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须靠社会资源来保证它的健康发展。
《装备制造》:西电集团2009年工作重点之一是优化资源整合,加快结构性调整,就整个集团的管控模式而言,西电做了哪些结构调整,后来又做了哪些工作?
张雅林:机械行业有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确实是这样的。国资委的成立对中国企业很有好处,尤其这两年提出加强集团管控。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四个平台建设的任务。
首先是共用的研发平台建设,形成较好创新体系。过去在创新体系上西电集团的资源没有达到共享,从去年开始把研究院成立起来,三个研究所合在一起,好多资源才开始共享互通,和子企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