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跑项目是一道难题?不仅需要熟悉审批流程,了解审批上报组件,更需要掌握与官员打交道。
近两年,能源系统多位高官和企业高管落马,暴露出项目审批链条中的利益输送问题。核准难、批文难是企业在项目投资中遇到的难题,繁杂的审批流程、不透明的审批进程更让企业不得不反复“公关”。
一个好消息来了:发改委公布修订后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确项目核准流程与内容。新办法规定核准机关应公开项目核准过程、核准结果,建立项目核准管理在线运行系统,实行限时办结。
新的管理办法并对政府核准行为进行约束。项目核准机关应在正式受理申报材料后的2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项目核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增减核准审查条件,不得超出办理时限。
明白人都知道,无论是公开核准过程,还是在线审批系统、限时办结,任何一项能够落地是对当前项目核准制度的颠覆式变革。关键是新办法能不能落地?
让我们来看,一个项目应该如何报批?
按照办法规定,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首先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报告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内容包括项目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影响分析。
显然项目申请报告是第一块砖。且慢,这个报告书还不能称之为敲门砖。要想迈开审批的腿,还需要有一系列支持性文件。
按照投资核准制度要求,企业在上报申请报告前,需完成可研报告、专题报告和诸多支持性文件。这些文件包括,城乡规划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书、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节能审查机关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根据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表面看,已经明确的支持文件只有几个而已,但怎奈“其他文件”数量庞大。【能源观察】跟踪的某项目显示,在核准前仅土地规划、生态影响、地震地质、水资源、文物、水土保持等核心组件就有30余项,外加其他大小文件上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