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看来,资本的力量或许可以从京东方的发展脉络中得以显露。
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1993年4月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制公司,核心业务定位在显示领域。1997年京东方B在深交所挂牌,2001年京东方A成功上市,是当时少有的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自上市以来,京东方为扩展产能不断定向增发股票。在2006年为了北京5代线定增6.7亿股,2008年为了成都4.5代线定增4.1亿股,2009年为了合肥6代线定增50亿股,2010年底为北京8代线增发30亿股。其中第三次募得120亿元,第四次募得90亿元。
“京东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定向增发。”上述人士表示,京东方大多采用与政府合资的模式投资,但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且不愿承担风险,于是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发行等值股份,经过24个月或36个月的股份冻结期,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再将股份解禁,不仅可回收投入,还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模式后来有很多企业模仿。”
资料显示,2001~2011年,京东方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17亿元,并多次避免了“戴帽”危险,但其融资-投资-亏损-再融资的路径也一直为业内所诟病。
京东方的快速融资及项目上马给等离子面板施加了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京东方目前在国内的面板生产线达21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上2009年TCL上马的华星光电,国内整个液晶面板的投入超过3000亿元。而等离子方面只有长虹的40亿元,怎么可能与之抗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投入额度也是长虹当时介入等离子面板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做个液晶8代线需要投资200亿元,而做一个等离子只投资20亿~40亿元,这是最低门槛,(长虹去尝试)无论成功失败,不能完全去否定它。”张兵认为。
面板界“劣币驱逐良币”
张兵认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好的东西不见得能生存下来。家电市场已经印证了这个理论,最好的东西肯定是不便宜的,卖的量很少,大量卖的一定不是品质上最好的,这也是一个规律。”提起等离子市场的萎缩,张兵显得有些遗憾。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封闭是等离子面板产业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等离子行业刚发力时,技术主要由几大巨头把握,比较封闭,等离子五虎(松下、三星、LG、日立、先锋)实际上并不愿意在中国布局生产线,不想把技术卖给中国。”家电观察家刘步尘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