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们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收复曾经失去的生意。但这并不是一条妙计。中国制造商与其费尽心机地把价格定得比其他制造商更低,倒不如将盈余用来与西方客户建立起更具意义的关系,并借此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2014年3月中国政府进行改汇,扩大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区间。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人民币价值可以有更大的波动。此后,市场力量产生作用,人民币价值随之开始下跌。自2014年伊始,人民币已贬值2.3%。只靠人民币贬值,处在盈亏临界点上的中国制造商就能马上盈利。
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产品,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侧重出口的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为发达国家生产原材料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鞋和T恤)的生产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今近60%的中国制造商处于低劳动力产业,而原材料成本则占到了总生产成本的80%。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的生产者价格已经连续24个月处于收缩状态。中国的原材料价格直线下降。钢价低于1994年价格水平的时间超过了5个月,已经达到了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他金属价格,如铜、铝、镍和铅也大幅下跌,同时塑料价格也有所下降。投入品价格的下跌意味着中国制造商可以节省更多成本,因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成本在其成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大于人工成本的比例。原材料成本每降低10%,利润会上升8%。
但是,通货的贬值、投入成本的降低和赢利空间的增大不应该成为中国制造商继续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的理由。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供给超过需求,顾客要求供应商能做得更多,以此来赢得他们的生意。人民币贬值与投入品价格的下降给中国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可以靠近西方客户。早就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增进对西方客户的了解,能使中国供应商获益匪浅。国际旅行价格不菲,获得签证十分不易,而在中国的生活与在美国的生活也迥然不同。因而,人对人的联系是有限的,部分中国供应商也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客户以及这些客户所处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