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施正荣终于说服无锡市政府,在市属国联投资公司的资助下,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于2006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打响了中国光伏企业上市第一炮。同年,江西赛维也在自身的部分投入后,得到江西新余市政府的财政支持进行贷款,开始工厂建设和设备采购,随后也在美国上市。同期,中国还有江苏林洋、浙江昱辉、河北英利、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先后登陆美国和英国证券交易所,纷纷上市。这说明,光伏企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不仅技术上比较领先,在融资方面,一开始就是以证券化和国际化作为鲜明特点登场亮相的。密集地上市、大量的资金投入、极高的产值、大量的就业,这就是当时的光伏产业为什么得到各地政府部门青睐并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在有了上市等投行业务的成功先例后,光伏企业也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关注与重视。只要资本金到位一部分,商业银行均纷纷给予了高额的授信额度。有时,在资本金未到位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采用了各种手段的担保,银行也对甚至还处于建设初期的光伏企业给予了巨额贷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海啸前。
这段时间,是光伏金融的繁荣期,不仅金融服务涉及的金额巨大,而且手段繁多,方式新颖,涌现了很多金融创新的模式。比如,融资租赁、无形资产抵押、预IPO、可换股债券,所有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见到的金融模式甚至连认购证等衍生工具,在与光伏产业各企业相关的金融市场中都有应用。
但是由于对于光伏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这些金融服务虽然看上去繁花似锦,但实际上处于没有根基的浮华,孕含着大量的泡沫,风险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