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仪器公司的利润有多高,自己动手对设备进行简单维修是很必要的。
近20年,我国的基础科研蓬勃发展,对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正是由于中国对研究仪器的巨大需求,世界上各大仪器厂商都纷纷把中国作为最大的销售区域,但同时给中国用户的报价也极高。最终仪器的成交价格与厂家的销售模式和用户的采购方式都有关系。
仪器公司的销售策略不外乎三种,厂家自己开办中国分公司或中国办事处自销,厂家找中国的代理商销售,自销与代销混合方式。而用户的采购方式又分为单位自行采购和政府采购(中央政府采购和地方政府采购)。根据仪器单价高低,可分为单台件采购和多台件集中采购。不同的销售方式与采购方式结合会产生差异巨大的报价。
科学院的规定:50万元以下的,单位自行采购,50-120万元的,科学院集中采购,120万元以上的,报四部委联合审批后集中采购。像科学院的研究所,课题组都是自负盈亏,能省则省,而且科学院付款及时、办事痛快,没有采购部门插手,因此厂家报价也比较实在。高校的采购就比科学院复杂些,而且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还不一样。厂商最头痛的销售对象是企业,企业在这方面往往不太规范,此时厂商就会找企业所在地的代理商,让代理商去做企业采购部门的工作,最终成交价很可能比代理商拿到的价格高出许多。一位销售流变仪的跟我说,油田是流变仪的大用户,但他从未自己去投过标,都是代理商做,最离谱的一次,30万元的仪器成交价居然达到300万元,俨然进口仪器是一块大肥肉。
除了人为造成的高价格以外,进口仪器厂商的利润也很可观,据说通常是200%-300%的利润。即使给你5折的成交价,利润仍然不低。还有一些厂商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是中国公司自己定,那就更没谱了。除了购买价格外,高昂的维修费、配件费、耗材等都是仪器厂商的利润来源,这些,只要你买了仪器,却没有好好维护,那就使劲掏钱吧。
国家的科技资源分配模式造成贫富分化,有钱的重复购置,缺仪器的却总是没钱购置,这大大阻碍了多少研究进展。重复购置、共享不足、维护不善、低使用率、高端仪器的低水平使用等等问题,只有一个结果:不断给仪器公司送钱。
真的希望有个调查,看看究竟我们需要多少仪器,同时建议加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把国产仪器尽快搞上去。
作者:徐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