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亚于伦敦烟雾事件的严重性。”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节能减排已成大势所趋,对PM2.5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未来几年,节能服务产业将成为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产业“抓手”。
政策、市场双利好
戴彦德认为,“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思路,这从执政思路上确立了节能减排的战略地位,从而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实上,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后,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技术扶持政策,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工作进程。
2012年,各项政策已经在目标、路径上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开始从“重方向”向“重落实”转变。在工业节能方面,《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在建筑节能方面,《“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约能力。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又直接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主任吴道洪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吴道洪主任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介绍,2012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队伍稳步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上年增长7%;其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荐节能服务公司122家。从业人员突破40万人,达到43万人,比上年增长14%。
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1250.26亿元增长到1653.37亿元,增长32.24%。其中,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905个,投资总额为5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2%,实现的节能量达到1774.46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430多万吨。
有分析报告预测,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特征及市场化路径的探索,从2013年起,中国节能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撑将向市场化、多元化及产业化的方向转变。“市场化”指的是政策取向将由单一支持项目向培育节能服务市场转变,增加节能服务市场需求;“多元化”指的是服务领域由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多领域转变,不断扩大节能服务范围;“产业化”指的是发展定位由市场化机制向战略化新兴产业转变,通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做大做强节能服务新兴产业。
产业资本逐鹿节能市场
在政策、市场双重利好的带动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目前已经形成外资-民资。国企-民企逐鹿的竞争态势。据赛迪顾问近日发布的《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与资本运作战略研究》(2013)显示,外资纷纷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并购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苏伊士、施耐德、英格素兰、SK等国际巨头纷纷进入,与本土企业争夺节能市场。另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也陆续成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涉足节能服务。目前,中石化、中广核、宝钢、国网、中化、华润、鞍钢、神华、华电等集团公司已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基于集团内部市场逐步向外扩张。
目前,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布局,在各区域内,又形成了以各省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2012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的颁奖盛典上,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神雾集团、广州智光、杭州哲达等15家企业获得品牌企业荣誉称号,北京银行、华尊担保、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获得最佳金融投资机构荣誉称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奖单位也正是在节能服务产业领域投入较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和机构。
以北京神雾集团为例,该集团成立以来的十多年中,在节能技术推广服务领域逐步完成了“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器件制造-节能设备配套-节能工程总承包-节能工程咨询与设计”的全产业链布局,自2009年开始先后投资3亿多元,于北京市昌平区建立了占地约92.45亩的国内领先的大型节能减排科研基地,将本集团的节能技术及典型工程案例统一规划为3大产业化领域、10套大型中试试验平台以及15个重大技术研究方向。
而对北京神华中机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来说,近两年该公司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区域性节能减排综合研究项目,先后承担了神东煤炭分公司能源审计、金烽煤炭分公司能源审计等集团及兄弟公司的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节能评估等9项设计咨询项目。在集团公司内部首次拓展了以合同能源管理(EPC)模式为基础的节能减排服务。
采访中,多位业内大佬均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尽管节能服务产业还面临着产业标准与制度建设不完善、产业协同性较差、对客户质量依赖程度高、行业融资难等一系列宏观及微观因素的限制,但随着政策、技术、资金等各项因素的不断完善,节能服务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呈现龙头带动,多点开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