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敏模式”如何而来?
7月的呼伦贝尔草原天朗气清,莺飞草长。从呼伦贝尔市区出发,一路向南,抬头是羽毛般云丝缠绕的蓝天,浓重而恢弘的牧草如此坦诚地摊开在大地之上。车行一个半小时后,被晨光照亮的氤氲中出现大片现代化的厂房。
远处露天矿采掘场中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系统正在高速运转,黑色的煤炭通过8.5千米长的封闭输煤皮带被直接送到电厂,没有想象中的煤灰飞扬和黑烟滚滚,只有不断起伏的挖掘机和远处“喷吐”着白色水蒸气的烟囱提醒着它燃煤电厂的身份。
美丽的草原深处,伊敏河绵延数百千米,在其流经的伊敏河镇,伊敏公司的厂区与生活区毗邻而建,伊敏碧空清澈,小镇繁荣整洁,这是记者亲证的“伊敏模式”的外在呈现。
伊敏公司由煤而生,因电而兴。1956年是一个闰年,一个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放牧的牧民偶然间进入鄂温克旗区,在肥美的水草下发现了煤,并上报了政府。时隔4年,又一个闰年,内蒙古煤炭厅责成147地质勘探队对涵盖伊敏在内的区域进行矿探。4个钻孔打进“处女地”后,147队在勘探报告里写下了 “108平方公里内,可采煤层20层,储量731100万吨”等数据。
1976年盛夏,由黑龙江省委承建,鸡西矿务局整建制包建伊敏的首批队伍在呼伦贝尔盟宾馆成立伊敏河矿区指挥部。
在草原狼去不到的广袤地区,煤、电、网正 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承载着这个国家巨大的发展热情,加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