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早已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和经济的畸形发展时,华锐风电副董事长、副总裁陶刚如是说。当然,这种“忍耐”并非刚刚才开始,而是“忍耐已久”。
在此之前,世界的发展方式使整个地球的生态背上巨大的负担——巨大的能源消耗加剧了气候的变化。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维护生态的平衡,这不禁让人想到了风能。
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重要形式,早在一千年前就有人开始利用风力发电,但是这项技术在后期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上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注重风力发电的研究。
随着技术的创新,风力发电已经成熟,中国风电并网规模世界第一。预计2012年年底风电并网装机将超过6000万kW,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电源。
快速成长
因为国产风力发电组技术起步较晚,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也缺乏稳定的市场需求。从2006年开始,华锐风电一方面推动风电整机产品,一方面全面推动国内产业链的建设。陶刚说,最初和华锐合作的零部件厂商最初都没做过风电零部件,但发展到今天,都已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零部件企业。风电产业逐渐成了看得见的金矿。于是,大批企业涌入,整个产业链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6年,我国山东荣成建成了第一个风电场,安装了3台55kW风电机组。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建设了一批风电场。进入21世纪,随着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出现了自主开发、设计、制造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国产化装机容量从1.2%增加到26.4%,此后更是创造了一个产业发展的神话。但是,我国国产风电机组能够批量生产的是定桨距的600kW、750kW的机组,该风电机组是国外10年前的主流技术产品。而同期国际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更新速度加快,几乎每两年就有新机型问世。
华锐的横空出世弥补了中国风电技术创新能力的短板,它进入市场后就第一家引进兆瓦级风电技术,随后在短短几年中就出现了全球领先的1.5、3.0、5.0、6.0MW系列风电机组。截至2011年,仅华锐风电的风电装机容量就高达12989MW。将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就已建成158个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为6030MW,超额完成了原定5000MW装机容量的计划目标。到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500MW,提前两年实现了2010年风电装机10000MW的目标,超越了规划的8倍之多。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车已然成了别样的风景,就连古丝绸之路都闪现着密密麻麻的巨大风车,已然演变成了风电长廊……
练好内功
风电的超速发展也许是个必然。
有专家测算,每千瓦时风电上网可以节省大约340g标准煤,同时减少0.983kgCO2,0.698kgSO2,0.65g NO2,以及0.355g固体颗粒物等的排放。按照2010年全国风电机组发电量501亿kWh的总发电量计算,风力发电大概能节省1717万吨煤,减少4925万吨CO2的排放,同时减少3.5万吨SO2、3.3万吨NO2,以及1.8万吨固体颗粒物的排放。这也从侧面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然而彼时,中国风电产业似乎早已开始了野蛮生长。
生产过剩、过度竞争给风电产业埋下了隐患。配套网络建设和风电场发电量的不匹配,使风电产业的瓶颈凸显。
在中国,风电场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但是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于部分风电比例过高,给局部地区电网带来超大负荷。而与之相对应的地区又多为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本地消纳问题严重,导致上百亿千瓦时风电量无用武之地。由于电网无法接受风电入网等问题,风电发展不得不放慢前进脚步。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1年我国部分省市风电弃风达20%左右,“三北”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超过30%,直接经济损失达近百亿元人民币。随之而来的则是对风电企业的重创。
2012年第三季度,国内风电巨头华锐风电首次出现亏损。而相比之下,利润的下降更为惊人。陶刚说:“华锐风电在2010年的产值是20多亿元人民币,到了2011年仅为7、8亿,今年就不好说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市场份额是否还是最重要的,已经被画上了大大的问号。市场份额越大,意味着透支将会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不如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规模,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研上,练好内功,做一些基础改造,把以前出现的问题加以优化,等待更好的机会。如果太多地卷入价格战,无疑是在自杀。”“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怎么样维护既有的产业格局、利益格局。”
风电依旧是发展的趋势
2010年以来,风电产业发展的步伐放缓,事实上这正是作为新兴产业的调整期的必经之路。“但风电依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陶刚对此充满信心。
无论从成本优势、环境优势,还是能够真正形成规模化的优势来说,风电都远超其他可再生能源。尤其作为风电产业未来发展风向标的海上风电,将在未来几年内对环境以及经济收益产生巨大影响。
当然,风电的发展还要考虑诸多问题。由于海底地形地貌、板块移动,以及风浪大等原因,在海上建设风场操作难度远远高于陆地,加之海盐的腐蚀,对机组的质量要求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成本。但海上风电却仍然是世界风电发展的趋势所在,因为海上风况平稳,且风力较大,效力高,还不会占用土地资源。更有利的因素是,各国的沿海地区普遍是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这些城市对电量的需求量也更大,其对环境产生的效益以及经济收益也随之增加。
在海上风电技术发达的欧洲,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已经建成的项目或是正在建设的项目,几乎是5MW起步。中国也要发展海上风电,并且步伐也非常大。陶刚告诉记者,在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预计规模大道500万kW,到2020年建成3000万kW。如果能够同比例实现的话,中国将成为海上风电全球第一大国,随之带来的环境效益不言而喻。
2011年5月18日,华锐风电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6MW风力发电机组SL6000。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陆地、海上、潮间带等各种环境和不同风资源条件的市风场。
如今华锐风电虽然遭遇了产业危机带来的重创,但它的出现却改变了风电产业在中国的布局。7年的时间,在华锐风电等几家大型风电企业的推动下,风机组价格从2006年的每千瓦6000元人民币降到今天的每千瓦3000元左右,拉近了风电与传统发电相比较之后的综合性价比。
在不久前的10月19日,《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2050》正式发布。“路线图”为风电发展所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2亿、4亿和10亿kW,成为中国的主要电源之一,到2050年,风电将满足国内17%的典礼需求,未来40年累计投资12万亿元。
此时,华锐风电也许正在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