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可穿戴设备健康领域新机遇:大数据时代新浪潮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09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12
核心提示:

(作者:楼婍沁/陈梦吉)

发展史,会发现自从计算机开始诞生和普及,可穿戴设备的进化史基本成为一部计算机穿戴化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变着花样地将计算机以各种特定方式集成于人类的身体或服饰上。但如果只是将电脑不断压缩大小后再让人们佩戴在身上,恐怕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需要更为定制化的服务和帮助,而不仅仅是拥有一台迷你电脑。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不论是手表、眼镜又或是别的形态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在硬件发展上都具备一定的趋同性——在续航、无线连接传输、屏幕控制等方面寻求性能的飞跃;而更多的竞争就来自于可穿戴计算机所能为用户提供的软件与服务——不论是硬件制造商进入软件开发领域,亦或是第三方开发团队,如何获得并利用用户数据从而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了赢得用户的重中之重。

  具体地说,从外形上,可穿戴式计算机设备已由早前体积较大的背包、头盔,发展到了今天常见的手表、眼镜、首饰。而科研人员也正在研发更为微型的设备,力求对人类外观‘零妨碍’,比如安装芯片的衣服,隐形眼镜,甚至可以植入人体内的芯片,体积的缩小意味着人类与机器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前进,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可体感的互联网入口。而这种变革同时催生了周边生态的全面变化。

催生生态升级

  从硬件上看,可穿戴设备需要配置更为高效、小巧的高容量电池,从而为设备提供长久电力;相应地,充电技术也有待革新:不知道传说中的 iWatch 将带有的无线充电技术与太阳能充电是否会带来行业内的革命;更小、更薄却更清晰的显示屏幕需要不断刷新用户的观感及人机交流体验;指令输入除了触屏点击输入,语音输入,还应该更为人性化、自动化,实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指令输入。另外,内核处理器的冷却速度、微型传感器的敏锐程度、无线连接与传输的精准性与稳定性等基础硬件的性能都需要实现质的飞跃。不难理解,用户体验的舒适度上升无疑是可穿戴设备大规模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前提标准。

  从软件与服务上看,人们期待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联网数据搜索、实时监控数据等手段更为了解用户,想用户所想,甚至提前于用户所想,为用户遇到的问题或特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一旦具备这样真正人工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许多行业都将会打开全新的发展局面,医疗行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