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多晶硅价格的下跌也在倒逼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尽可能获取利润。例如国内多晶硅龙头保利协鑫,其多晶硅生产成本在2009年第二季度大约40美元/公斤,而到了2010年第三季度就降到了25美元/公斤,随后的两年,其成本更是一路将至20美元/公斤以内。而天威硅业尽管起步较早,但成本降低却一直止步不前。
据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继承介绍,到2011年底天威硅业宣布停产检修前,公司多晶硅生产成本一直徘徊在约30万元/吨(相当于约40美元/公斤)的水平。2009年9月,天威保变曾发公告称拟投资9.5亿元对天威硅业实施冷氢化工艺改造,以降低产品单耗来控制成本。“但当时多晶硅市场价格一直在跌,最夸张的时候几乎一天一个价,公司担心技改后的成本跟不上价格下滑脚步,因此除了部分改造之外,实际上的技术升级并未全面启动。”
中国有色金属[-0.46%]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谢晨介绍,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多晶硅企业“成本倒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引发行业内大面积的停产潮。正是从那时候起,天威硅业便进入了漫长的停产检修期。
“一面是成本倒挂,越生产,亏损越严重;另一方面,生产设备在停产期不断折旧,维护费用高企,徒增成本。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不少企业干脆宣布破产了事,这也是一种最现实的止损策略。”谢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即便当前光伏行业中下游已开始回暖,但直到2013年年底国内仍有8成多晶硅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除龙头老大保利协鑫一直在产外,A股上市公司中特变电工[-0.39% 资金 研报](行情,问诊)去年下半年也逐步复产,但仍然有天威保变、航天机电[3.45% 资金 研报](行情,问诊)等公司剥离多晶硅资产。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天威保变投身beplay规则 行业,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他分析道,天威保变进军多晶硅可以追溯到作为第二大股东身份参股四川新光硅业,该公司是当年国内多晶硅最早承担国家1000吨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企业,曾被四川省列为“头号工程”予以扶持。2008年项目投产,当年就创下超过10亿元的净利润。这在当时国内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