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又被“黑”了。在美剧《硅谷》中,投资人助手安排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送小员工Jared回家。可怜的是,这辆走在半路中的车突然开始执行日程中早已编好的指令,完全不顾Jared呼喊着停车停车,自顾自奔向了它的下一个目的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中孤岛。
这就是机器的运作逻辑,它们不受情绪干扰,按照程序办事,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善变的人类总是不可控地让自身与机器同时处于不知所措中。于是,无人驾驶汽车一次次变成了科技笑话的主角。
谷歌显然要扭转这样的看法。经过5年的研发,谷歌本周毫无征兆地将一辆外形小巧可爱的无人驾驶车原型推向了大众面前。是的,每个看过视频的人都承认,这个带有“笑脸”的小车让我们充满好奇。
一 无人驾驶汽车运作原理
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原型没有方向盘,也没有刹车踏板。只要按下一个按钮,这个双座电动汽车就朝着目的地行驶。相比于此前仅仅是改装现有车辆,比如给雷克萨斯(Lexus)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装上雷达、摄像头和其它传感器,如今外形可爱的原型车瞬间提升了汽车的亲和力。
为了保证安全性,原型车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25英里(40公里),拥有可压缩泡沫材料制成的发动机盖和柔性挡风玻璃,以此降低撞车带来的冲击力,同时也保护行人安全。每辆车配有两套发动机,即使一套失灵,另一套也可确保车俩安全行驶。
相比于普通人只有120度视角来观察周围驾驶环境,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视角是360度。想要让自动驾驶梦想成真,汽车需要获取和处理的信息包括两类:我在哪里,周围有什么——前者借助GPS定位来实现,后者则通过传感器和软件分析周围事物的形状、速度、大小等来判断。比如周围哪些是车、哪些是人、哪些是信号灯。
信息接收后就要做出判断和决定:接来会发生什么,应该怎么应对。这个过程考验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软件智能程度。比如前面的人流要朝哪儿走、附近的汽车是不是要超车、什么时候应该转弯等。
这些听上去对人类驾驶员而言并不难做出的决定,却成为了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提升的最核心运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