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农业污染,水库上游的白河峡谷一线,京都第一瀑、黑龙潭等著名景点及难以计数村庄、农家乐顺流排列,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不间断地汇入河中。在北京南部地区,部分百米之内的水井已浑浊不堪。
调查发现,在基本摆脱了大型工业的点源污染后,地表水源潮白河及密云水库正一步步身陷农田、农村和旅游业直排的层层包围,密云水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并有可能加剧。
北京市近3000万居民每喝的三杯水中,一杯来自地表,经潮河、白河交汇于密云水库;两杯来自地下,供水井近3万眼。
由于地表水源地面积广大,污染零星而分散,并且与农村民生息息相关,监控治理难免顾此失彼;地下水的监测、评价材料残缺不全,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条线分割明显,一旦遭受污染,治理技术、时间及费用超乎想象,几近束手无策。
北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形势严峻。
农业、度假村污染围困水库
水源地附近的农村非点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
密云水库,承载着2000多万北京居民近三分之一的饮用水源,在基本摆脱了工业点污染源后,目前却逐渐陷入农业直排的层层包围之中。
不论从哪个方向抵达密云水库,都必须穿越大片茂密的农田,为争取宝贵的种植资源,农民将玉米一直推到了岸边。
在密云水库西北角,记者看到,玉米地的边缘距离水库仅有十几米远,而这短短的十几米间隔还是因为库边坡度不适宜种植,水库与农田并没有明显的过渡地段。
在农田中记者发现了大量农药、化肥的包装。
农民显然知道其强烈药效,一位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告诉记者:“百草枯用水稀释后,应喷洒在地面上,千万不能直接用在玉米上,否则作物就死了。”该农民指着不远处一小片枯黄的玉米,“那些都是不小心沾到了药物。”在距离水库更远处,记者还发现了随意倾倒的兽用医疗垃圾的现象。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专业的仪器检测表明,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的水质好于库水,检测结果显示,潮河上游入库河流可达到二类水中的偏上水平,甚至个别河段达到了一类水,但密云水库的水质则处于二类水的偏下水平,COD、总磷等数值明显高于上游。
《201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密云水库总体达到二类水体,适于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已呈中度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