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接踵而来。
6月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裁结果,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在初裁中,两家强制应诉企业税率分别为35.21%和18.56%,其他中国企业税率为26.89%。在反补贴初裁之后,美国商务部还将在7月28日公布反倾销初裁结果。
这已是继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后,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第二次“双反”调查。
与此同时,欧洲也开始借机再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难。在最坏的情况下,欧盟和中国生产商在2013年签署的反倾销协议将可能失效。
2014年以来,光伏行业逐渐走出低谷,中国光伏企业财报开始从惨淡走向盈利。此时,欧美光(31.17, 0.32, 1.02%)伏厂商却相继发难,意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围追堵截,中国光伏企业正面临一场空前恶战。
外患:市场壁垒或更坚硬
这两年,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屡经磨难。
在2012年中美双反之战以对中国企业电池原产地限制等落下帷幕,2013年中欧双反之争以对中国实行配额制尘埃落定之后,2014年风波再起。
2014年1月,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在美分公司再次向美国提起申请,要求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第二次“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当月就应声启动。
航禹太阳能执行董事丁文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2012年美国对华双反规定了电池片原产地决定组件的原产地后,国内主流厂商出口美国的组件大部分开始采用台湾电池,这也使得台湾的新日光等电池生产商在2013年的利润翻番。台湾出口剧增,而内地的电池产能开工率则不足70%。
与此同时,另据丁文磊透露,2013年,欧盟给予中国光伏企业的配额制额度是7GW,但这个额度国内企业根本就没用完,实际上只用了五六GW。“因为,规定中国企业出口欧盟最低价是0.56欧元,但韩国产品比我们低15%,马来西亚的比我们低5%,因为价格被定死了,我国的产品就难以正常与其他国家去竞争了。”
而这一次的打击面或许更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孙广彬向本报记者表示,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美国的双反主要针对的是采购台湾和其他第三国电池在中国大陆组装的组件,这彻底封住了中国企业出口美国的路径。
“去年,我国产品有20%出口美国,约有3GW左右,这条路要是堵死了,对国内一些企业影响很大,更关键的是,北美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中国、欧洲之外的第三大市场,预计今年北美的装机量将突破7GW。如果美国市场进不去,就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在这个地区未来的主导权。”丁文磊说。
内忧:投资热潮或难持续
随着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的碰壁,国内已成为重要的新兴市场,但目前而言仍然问题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