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参加了一个天然气分布式讨论会,华南理工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的华贲教授在其中做了演讲,听后感觉颇有启发。华贲教授近年来一直在呼吁发展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其实在我看来,“多联供”的思路不仅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对于环境治理和减排有益,同时也有商业模式的价值——特别对于目前处于困境之中的天然气发电企业来说,是一个可供思考的商业路径。
分布式是一种供能系统,而不是能源系统
一词之差,能源项目的思路却是天壤之别。将分布式单纯理解为区域性发电项目,可能与分布式能源的真意相差甚远。华贲就认为,分布式能源应被看作一种供能系统,而非能源系统——供能系统不强调使用何种一次能源,也不强调规模大小,而是要强调供能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优化。
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DistributedEnergySystem的定义是“设在负荷中心,向用户就地联供应冷热电整齐的高效能源系统”,没有限定使用何种一次能源,也没有限制规模。
就地、高效、冷热电蒸汽联供,这三方面应被看作其关键词。从宏观来说,分布式最终的目标应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非单纯的使用某种一次能源进行发电,因为无论使用何种能源模式,发电、制冷制热的分离都会有能源损耗,而多联产的能源供应是减少损耗的方法。
未来,smartgrid的技术将推动更为分散的能源需求和供给,这两种方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分布式能源不应该被看作一个电厂来进行投资和布局,其应该是与智能电网平衡的概念,强调“就地”优势,减少电力和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