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补贴政策的过程中,企业存在的骗补现象严重,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可谓拿补贴“上瘾”。包括格力、格兰仕、美的、TCL、长虹、扬子空调等8家家电企业,骗取国家节能补贴共计9061.84万元。
套用经济学著名的墨菲定理,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可以说,“节能补贴”政策从一开始实施,就存在各种绕不开的墨菲定理。政府推行的“节能补贴”其实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针对企业生产环节的产品补贴,另一方面是终端消费环节的消费者补贴。补贴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由于存在时效性的限制,双方可能会“合谋”追求短期效应。企业为了获取环保补贴而弄虚作假,以环保的噱头卖旧货。消费者则在“家电下乡”政策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政策普惠性,采取花小钱购买二手家电来冒充换购家电的做法,家电零售企业则为了销售额对此采取默许态度。
“节能补贴”本意是为了促进企业产品转型升级,达到国家节能环保政策效果,同时也是为消费者更多选择环保家电提供公共福利,结果却出现部分企业和消费者以造假来换取利益的结果。
政府补贴应当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产业领域,比如农业等相对竞争力较差、同时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领域。然而反思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看出“补贴思维”应用于很多领域。从以前的“出口退税”补贴、到扶持新兴行业,诸如动漫、环保产品、小排量汽车等的补贴,同步衍生的就是各种造假丑闻。比如近年来大力扶持的动漫产业,很多企业为了赚取政策补贴而做动画,拼命注水拉分钟数,产品粗制滥造。而中国光伏产业连续遭遇美欧以“反补贴”为名的贸易壁垒,其中固然有对方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性执法,而光伏产业近年来因为地方过度补贴而一哄而上,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低下,同样反映出如果陷入“惟补贴”的政策偏差,会制造出产业非理性繁荣的虚幻盛景,最终害人又害己。
热衷于用补贴政策来刺激产业发展加速,很可能造成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模糊,有形的手覆盖无形的手,产业内部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企业围绕向政府索要补贴的经营模式,以及对应监管的滞后,会带来道德风险下的逆向选择。从前些年多次曝光的出口退税诈骗大案,到如今动漫、光伏,政府应全面反思“补贴思维”的利与弊。从尊重市场本质、恪守政府守夜人边界的角度出发,提高技术准入门槛,用市场而不是补贴来引导企业发展,这恐怕才是政府最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