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用户@工程机械大佬爆料称,工程机械行业流行裁员季,三一重工让员工自己填写《停薪留职申请书》,来规避法律上的风险和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据悉,过去2-3年机械行业人才供不应求,当时进入该行业也非常容易。然而,去年以来,市场行情不断下行,企业由于资金收紧,加上银行不再给放贷,他们以裁员方式节约成本,也正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无奈。
据报道,在行业整体不振的情况下,“裁员”成了企业们节约运营成本的主要方式。包括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在内的多家国内行业巨头已开始“各种方式”的变相裁员,行业低迷时期的无奈正在不断凸显。
三一重工裁员澄而不清
尽管此前三一重工高管对“裁员门”事件一再澄清解释,一系列的证据和事实还是另他们的辩解显得牵强附会,欲盖弥彰。2013年4月26日,三一重工公布的2012年年报更是直接证实了外界持续关注的三一重工2012年裁员传闻的真实性。据年报显示,2012年末,三一重工员工总人数从上年末的51827人锐减至34887人,员工人数净减少16940人,减少比例高达32.69%。而从2012年7月7日中新网报道得知,上半年三一重工还曾新招聘员工3000多人,这意味着保守估计,2012年三一重工累计裁减员工达到了2万人的规模。
按照向文波自己的“人均节省10万”的说法,2012年三一重工实际通过裁减员工实现了节省成本17亿元,而2012年三一重工全年净利润也仅56.86亿元,占到30%的比例。最重要的是,这部分通过裁员降低成本变相增加的利润,不是通过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创造的。这部分利润不能客观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无疑会对广大投资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导。
信息披露严重违规内幕交易疑点重重
对于裁员事件,三一重工集团诸位高管坚决辟谣称裁员30%绝对不存在。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孟勤国表示,关于三一优化30%员工的传闻一经证实,肯定属于中国《证券法》规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也属于上交所《上市规则》规定必须披露的重大事项。
据媒体报道,此前因三一销售模式转变,3000多人由三一员工转制成为代理商。而法律界人士认为,三一重工这种销售模式由直销向代理商的重大转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财务报表中销售收入数据和存货数据的准确性。替三一重工销售产品的几十家销售公司,基本上是原来三一重工各地分公司的翻牌公司,其中如江苏三一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富义和北京三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喻明忠,更是同时担任了三一重工总裁助理。通过所谓改制,从而使得销售体系在体外循环,客观上把销售体系演变成了客户终端,把原来必须由用户实际购买才能计入销售业绩的,改变为自己控制下的销售公司“帮忙”就可以完成销售业绩,销售上的“数字游戏”有虚增收入的嫌疑。事实与猜测有多大出入,目前还无法评估。
自2012年12月21日三一临时股东大会结束至2013年2月4日春节前(累计28个交易日),相关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以及上证指数和大智慧机械板块指数的涨幅情况,数据表明,三一重工的股价涨幅明显高于上证指数和同行业机械板块指数的涨幅。
三一重工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后的股价涨幅为34%,远远高于上证指数同期14%的涨幅,也远远高于大智慧机械板块同期11%的涨幅。如果提前至2012年12月4日开始计算,则短时间内三一重工股价涨幅高达73%。令人费解的是,此次股价上涨是发生在三一重工四季度亏损1.88亿的背景下。
很显然从股价异动的实际情况来看,三一重工相关裁减员工30%的传闻信息符合《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试行)》第九条“有关信息一旦公开,公司证券的交易价格在一段时期内与市场指数或相关分类指数发生显著偏离”所认定的内幕信息。
中国《证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
坊间传闻有关三一违规披露已有人向证监部门举报,举报人来自三一内部还是同业,证监部门是否已经收到举报信,结果如何,一切尚未可知。
事实上,工程机械行业变相裁员绝非个例。前不久,国内民营造船龙头企业熔盛重工曝出劳资纠纷,虽然公司表示,“其正在转型升级,需要对现有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但有员工透露,公司所谓人员结构优化,实际上就是采取“转岗、降薪、轮休、查劳纪、拖工资”等途径,让员工主动辞职,以避免支付大额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