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我国电力储能需求迫切技术是决定政策的风向标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17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84
核心提示:

  去年底,国家电网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正式投产。这虽然似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储能行业,却并未使储能业因此强势起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一些地方的示范项目中,很多红红火火上马的项目在一两年之内就因为问题重重而销声匿迹,真正能在几年后通过项目验收的微乎其微。

  导致项目失败的是储能技术的高成本和低技术成熟度。

  一位地方电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储能项目投入高,运行费用也高,如果没有国家配套的产业政策,上储能项目基本都是亏本,只能是叫好不叫座。

  “工业界觉得电池太贵了用不起,但没人用就没法降价。这似乎已成为一个死结。”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这样表示。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此次大会上采访时发现,虽然与会专家对我国储能技术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尚存争议,但却一致将突破口指向了技术瓶颈。

 储能需求迫切

可再生能源从辅助能源向主导能源过渡已是大势所趋。

  2011年,西班牙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52%。而我国蒙西、吉林等地,风电也已经超过当地发电量的20%,成为一种常态能源。

  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难题并未解决。

  “十一五”期间,就曾出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标,而发电量不达标的现象。而在“十二五”开局的前两年,获批的风电项目装机已经超过了总量目标的80%,太阳能完成过半。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十二五"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肯定超标,但发电量还是个问号。”

  数据显示,虽然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我国风电占比只有1.55%,太阳能只有万分之二;而美国的风电占比达到3%,德国太阳能发电达到3%。除了“弃风”严重,据国家气候战略应对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介绍,我国多地也已经出现“弃光”的问题。

  储能技术是突破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的关键之一。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PikeResearch预测,2011~2021年的10年间,全球将有1.22亿美元投入储能项目。

  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以上,太阳能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李俊峰认为,应该利用这段时间突破储能技术。

  但目前,我国并无发展储能技术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时间表不明

  对于储能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业内一直争议不断。

  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国网电力科学院武汉南瑞公司总工程师李爱魁认为,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和成本下降,全钒液流电池正处在产业化窗口期,未来2~3年即可步入产业成熟期。

  李爱魁同时指出,能源供应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将倒逼储能市场的形成,政策出台的窗口期日益临近。

[$page]  不过他承认,该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和许多主导研发的科研人员有所不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则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他认为,未来我国高性能大容量储能技术将经历三个阶段:2011~2020年是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培育,阶段重点是解决关键材料和可靠性;2021~2030年技术趋于成熟,百兆瓦级电池储能电站将在beplay规则接入、调峰调频等方面广泛应用;2031~2050年,才是全面推广应用阶段。

  面对迫在眉睫的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周孝信倾向于选择更为成熟的储能技术。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阶段大规模储能现实可用的还是抽水蓄能。例如,青海、内蒙古等地可以开发黄河上游的水力资源,而北方地区则可以适当开发火电项目打捆输送。

  可以看出,对储能技术时间表的分歧来源于对技术成熟度认可的不同。

  程时杰认为,我国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储能技术的突破关键在材料革命,现在很多材料我国还需要靠进口,一旦突破了,价格将下降很快。”

  李爱魁也认为,在现在的价格下,电池厂商已无太大的赢利空间,降低成本是重中之重。“现在的成本取决于关键材料,我国并不掌握定价权,一旦给补贴很可能也是给了国外核心技术制造商。因此,产业政策何时出台并不取决于公关水平,而是技术水平。”

 技术决定政策

  目前,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14兆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已全部投产,2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计划6月底投产。

  但兆瓦级的示范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还存在众多失败的示范。

  因此,中国电科院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来小康建议,在推进储能市场时,不能简单地重复建设示范项目,不应将支撑点基于政府补贴或大国企的投入,而是在技术改进。

  实际上,国际上已有一些储能技术趋于成熟,但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缺失使我国难以获得话语权。

  “如果材料做不好,知识产权在外,将来储能产业很可能会步光伏业的后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丁玉龙提醒道。

  李俊峰更是将我国没有明确储能技术路线的原因归结为材料问题没有解决。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在同国际电池厂商交流后也一致认为,现有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造成了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他指出,国际著名电池厂商VRB之所以破产,就是由于以采购材料组装为主,我国储能技术一定要从材料突破。

  在具体的电池技术上,张华民和程时杰都支持研究先进的新型电池。

  一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都全力支持先进型电池的研发。例如,今年2月,美国能源部刚刚投入1.2亿美元建设先进电池储能创新中心。

  程时杰表示,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先进的新型电池,这类电池在材料上没有被国外“卡脖子”,有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