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将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国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下称“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在《规划》中,轴承、齿轮等被明确为亟须发展的重点行业,预计在政策支持下,到2015年,我国轴承行业的销售额将达到2220亿元,行业年均增速将在12%-15%之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12-2015年中国轴承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相关行业如汽车、工程机械、电器、机床等行业近年来销量的大幅增加,进而带动轴承需求快速增长。行业销售额从2006年的6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910.97亿元,行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三。
与此同时,虽然我国轴承行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目前,我国轴承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相对于2005年,2011年行业销量增长30.30%,但是精度在P5及其以上的精密轴承产量占比不增反降,说明大部分新增轴承是技术含量低的中低端轴承,而高端轴承供给不足,严重依赖进口,高速动车组轴承、高速度、高精度冶金轧机配套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等基本靠进口。
前瞻产业研究院轴承制造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造成高低端轴承供需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轴承企业在研发实力、生产工艺等方面较落后,仅有少量研发实力雄厚、生产工艺领先的企业才有实力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高度轴承,产能不足造成供给严重短缺。
前瞻产业研究院轴承制造研究小组通过重点分析轴承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发展规划等得知,该类公司的产品主要定位于“高、精、尖、特、专”,多集中于技术壁垒高、进口替代空间大的细分子市场。
滚动轴承的精度一般分为P0、P6、P5、P4和P2五个等级,用于精密机床主轴上的轴承精度应为P5及以上级,而对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速、高精密机床的主轴支承,则需选用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对技术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内需求的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仅轴研科技等少数几家公司能批量生产该等级产品,未来市场替代空间巨大。诸如,2011年国内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25.7万台,按每台机床1个主轴估算,国内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市场容量在25万套左右。此外,我国数控机床电主轴应用比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现在国内能批量生产数控机床电主轴的厂家只有轴研科技等几家公司,绝大大部分需要进口。而《规划》将有助于加快高端轴承进口替代进程。根据规划,轴承行业到2015年销售额将达2220亿元,未来5年CAGR=13.2%。
前瞻产业研究院轴承制造研究小组分析判断,高端轴承将会是发展的重点。从轴承行业“十二五”规划来看,关键领域轴承自主化率有一倍的提升空间,进口替代的空间较为广阔。预计国内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的轴承企业会享受高端轴承进口替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