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95%的商品价格都实现了市场决定,但是相反95%的要素市场仍是国家管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管制所带来的资源错配越来越严重,诱发了诸多矛盾。最为直接的就是能源市场,发改委做出任何调整,都会引发社会反响。而另一方面,能源使用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无法回避。那么,应该如何调整能源价格产生机制,又该如何处理能源市场所产生的较大负外部性呢?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新业。
市场形成能源价格 而非模拟市场形成
记者:最近几年,油气价格调整引起的争议非常多,发改委解释是按照国际市场波动做出的调整。为何这样以市场波动来调整的模式,反而争议更大?
郑新业:准确地讲,当前的能源价格,特别是发改委的油气定价机制,是一种模拟市场定价机制,根据国际油气的成本价格,以进口原油的到岸成本为定价标准。看起来是依据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变化,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价格是模拟的,能准确吗?能比市场做得好吗?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竞争,为什么中国要设计出一套模拟市场竞争呢?发改委经常给出的理由是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要管。但问题是什么不关乎国计民生呢?政府来定价,实际上就是揽责上身。矿泉水也关乎国计民生,但是没有人管,也没见死人。当然能源价格定价机制改革可能要复杂一些。我觉得首先是油品进口权的放开,市场准入不改,后面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价格是表象,市场准入是关键。中国社会可能没有辩论的习惯,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多多辩论的。石油在美国不关系国计民生吗?这就是个开放不开放的问题。我经常说,政府在这方面是种了别人的田,荒废了自家的地。
记者:那么如何进一步调整油气产业?
郑新业:对于油气产业,核心是开放准入。同样是能源产业,煤价上涨就没有多少人埋怨,因为市场有办法对付问题。煤价已经从1998年的200元一吨,涨到2010年的1020元一吨,电厂并没有担心,继续涨价就去进口。发改委管定价,典型的是种了市场的田,荒了政府的地。如果放开市场准入,放开进口权、生产、销售,发改委干好一件事即可,就是反托拉斯。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垄断了产业链的上游,那么下游就不该垄断,现在所有的油气市场零售都被挤死了。然后你又拥有了管道,把上游的油气输入挤死了。现在就中石油一家的上游管道,所有的油气都要通过它,下游的输入管道也得经过它,不然不行。为什么页岩气现在没有人敢动?就算开发了,怎么运出来?卖给谁?又要去求中石油。如果放开市场,大不了自己想办法解决。放开之后,发改委只要监控垄断即可。比如处于上游的管道公司,必须独立,对上对下都没有利益。此时的主要监管标准就是“不准欺负人”。过去一段时间有声音说要管道独立,并且提出了学理解释。我认为这不是空穴来风,两三年内还是会独立起来,天然气占能源比重越来越大,没有一个独立的管道是不行的,否则中国的能源产业发展不起来。
记者:你说的央企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具体体现在哪里?如何打破?
郑新业:中石油作为一个央企,参与市场竞争没有问题。汽车市场上,长安汽车是标准的国企,大家并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有问题的是纵向一体化,利用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垄断力量。事实上,油气领域的改革可以延续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办法。当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是对的,但问题是“半拉子”。当时的逻辑很清楚,发电领域能拆分的就拆分,不能拆分的严格管制,成立电监会,监管国家电网,目标很简单。国家电网是独一买家,不能欺负卖家。所以不能让国家电网拥有除了调峰之外的发电企业,否则它就会欺负人。这样它在发电领域就没有利益,谁便宜就买谁。另一方面,它又是独一卖家,所以要管输配电价。由电监会来管,卖东西的时候就不让电网欺负人。此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电力的成本监管,这是必须的,否则就会无限加大自己的生产成本。
开放生产要素市场 而非差别定价
记者:为什么说电力改革是“半拉子”改革?
郑新业:所谓“半拉子”,首先输配电没有改革,如果输配电领域引入竞争,就可以把成本挖掘出来。现在没有竞争,电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第二,中间多样化的服务没有挖掘出来。很多争议,比如特高压等,其实都是国家电网自己的事。它也有委屈冤枉的地方,首先普遍服务没有展开,村村通其实是财政拿的钱,不能混在其他业务中。第二,收入和成本问题,这个账又是混着的。比如居民用电,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是反成本的,居民用电成本高,但是价格低,企业用电成本低,但是价格高,形成了工商企业补贴居民。结果企业就要求大用户直供,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意味着居民用电补贴的来源没有了。那么普遍服务谁负责?对居民和农业用电的补贴可否持续?政府要考虑到,老百姓也要考虑好。
记者:你提到这种错配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是普遍的,企业在能源上吃亏,居民在其他领域也吃亏。比如土地市场,中国供给企业的土地价格很低,供给居民价格很高。这种错配和扭曲该如何看待?
郑新业:要素市场整体来看,土地的供给还是带有竞争性的。虽然属于政府,但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着强大的支配能力,地方政府之间也有竞争,为了项目的引进,地方长官之间争得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电力改革,长期以来老百姓有个误区,以为居民用电价由企业补贴就是好事。其实价格是可以传递的,从总体经济运行来看,企业可以把成本转嫁给居民。而且差别定价实际也很难发挥作用,因为企业可以搞自备电厂。我们的自备电厂规模很大,像中铝和山东魏桥电厂,都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还是如之前所说,政府回到自己的活,监管好自己的事,搞差别定价,只能鼓励自备电厂进一步扩张,而这些电厂的排放效能肯定很低。
记者:如此来看,要素市场扭曲非常普遍,那么应该如何调整?其中能源市场的调整对于解决要素市场的扭曲有什么意义?
郑新业:要素市场价格扭曲非常多,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都没有反映进去。我觉得很难讲能源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跟整个要素市场改革有多大相关性。但我认为,能源市场的大思路是比较清楚的。从电力体制改革出发,改革搞彻底,对于油气市场是很好的借鉴,再把煤炭市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