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年来,由于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浓度过高,我国区域性雾霾污染频发。今年1月份以来,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更是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尤以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甚。
雾霾,既伤害经济社会发展,也危害民众健康。雾霾的爆发,实际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
“这已经是当前社会最大的矛盾之一,这是多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科学、不可持续积累起来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形式就是雾霾。”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直面这一沉重话题。他认为,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并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举措来应对雾霾。
他的这一观点,在两会期间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 刘振亚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
“严重灰霾污染,表面上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积累所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问题被慢慢积蓄起来,并通过雾霾迅速暴露和凸显。
一方面,我国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格局中一直占比过高。我国的发展过于依靠石油、煤炭等,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成为能源安全一大软肋。目前,我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火电装机占总装机的72%左右,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2%左右,每年消耗电煤16亿吨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就地平衡的发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但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格局,客观上需要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我国京津冀鲁地区光火电机组装机就达1.3亿千瓦,长三角地区火电装机1.4亿千瓦,换算到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华北地区是西北地区的13倍,长三角地区是西北地区的26倍。
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煤电运紧张,更导致了如今严重的生态问题。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有数据显然,东中部地区PM2.5严重超标,高于安全值5~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