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短在哪?
“老本”吃了几十年,去年一涝一旱水利短板现“原形”
“这口塘下挖深了1.5米,清出来的泥巴可以装满上千辆大卡车。”湖南省宁乡县东湖塘镇东湖社区最大的一口山塘旁,分管水利的镇纪委书记刘永宏用手比划起去年冬天清淤时的情景,依然有些兴奋。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这可是数十年未见的大动作——山塘蓄水量因此多了4万立方米,周边1000亩水田可旱涝无忧。
村民们说,这样的大动作,是被去年的极端天气给逼出来的。
2013年,一涝一旱,水利让宁乡这个湖南产粮第一大县,着实难受了一回。
“4到6月,连续几场强降雨,一些地方涝得很厉害,县里要求着手解决农村内涝问题。”宁乡县水务局副局长朱拥政告诉记者,当防涝规划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却又遭遇了连续53天的高温晴热。
“7月底旱得最厉害的时候,田间地头的山塘河坝早就见底,抗旱水源都没有。”朱拥政说。
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村民易春华家一共6亩田,5月份连续大雨,水田被淹了,一亩早稻只收了不到600斤,晚稻又遭遇大旱,请人抽水灌田用去400多元,还是减产。
许家坝村的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就像一口反扣的“铁锅”。“平时下雨,根本留不住水,灌溉基本全靠山塘。”村支书谢海清告诉记者,全村247口山塘,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水利资本”,几十年没动,大多都“瘫痪”了。
脆弱的水利设施直接拖了粮食生产的后腿。“山塘淤积成了‘碟子塘’,全村4300多亩水田,有1/5的面积‘双改单’,有些连单季稻都不能保证。”回忆起以往的情景,谢海清的话语间有几分无奈。
去年大旱中,全村200多口“碟子塘”,没挨多久便没了水,180多亩一季稻绝收。而在宁乡全县,40%的水稻减产,部分农作物甚至绝收。
一涝一旱,农田水利的短板,立马现了“原形”。据摸底,宁乡全县195条河道存在“肠梗阻”,8.2万口山塘大半淤塞。
投入咋解决?
政府以奖代补,放大财政资金效益;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些年,家门口、田边头、山旮旯的小水利建设太少,政府能不能把小水利的短板补起来?”去年8月,当着正在组织抗旱的县主要领导,一位村民直言不讳。
事实上,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入,这些年已在逐年增加,水利建设“重大轻小”的格局,也在逐年变化。不过,由于农田水利欠账太多,要扭转现状,眼下的财政投入,依然杯水车薪。
“每年从中央到县里,各级财政这一块投入大约有2000万元。”朱拥政告诉记者,对于农田水利来说,这些钱只够零星几个“点”来用,要全面铺开,远远不够。
在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村里每年争取到的水利资金,也就刚够清一两口山塘。“小打小闹”既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也让村民打不起精神。
要补上农田水利的欠账,县委县政府摸了一次底,数字大得有些惊人——资金预算10亿元,县财政能拿出的大约只有1/10,财政全包干,肯定“背不动”。
只有施“巧力”。宁乡的办法是“以奖代补”——县里不下达建设任务,不明确建设资金,由各乡镇根据群众申报情况,自主确定建设目标,先建后补。
“以前,财政只是奖补一些重点工程和片区项目,现在,我们对农田水利项目不论大小,只要有投入、有成效,就有补助。”朱拥政说。
东湖镇给各村的政策是,每清理一亩水面的淤泥,奖励1000元。“一是去年遭灾让大伙儿心疼,二是只要干好了就有奖励,为啥不干呢?”谢海清告诉记者,镇上原本估摸着许家坝村能清10口山塘,但全村一开会,47个村民小组代表都争着要动手。
村民小组各自都开了会,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确定筹资标准。杨章强所在的村民小组,每人掏了150元,让组里最大的一口山塘变了个样。
几个月下来,许家坝全村足足清理了55口山塘、3.5公里河坝、15公里支渠,清淤总量25万多立方米。“奖励资金大约50多万,村民和村集体投入大约100多万。”谢海清告诉记者,已完成清淤的水面面积,占了全村水面的1/3,可保村里2000多亩水田的灌溉。
据统计,去年以来,宁乡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亿元,另外5亿元全都来自社会资金。
建设谁来搞
干自己真正想干的事,群众积极性大迸发
更让管理者们惊讶的,是群众迸发出来的空前积极性。
65岁的花明楼镇杨林村老支书周先园,这辈子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利建设场面,“能出来的村民都出来干活了。”
杨林村的农田灌溉,主要靠着与邻村交界处的一口河坝。几十年来,周先园就从未见着啥时清理过河坝,“河面几乎都是杂草,河底的淤泥都堆到坝上来了”。去年以来,镇上给杨林村配了一台清淤机,给出了每清理一亩水面奖励1000元的政策,让村里自己申报项目、干自己想干的活,村民们的劲头一下就起来了。
从北源河里清理出来的淤泥,堆成了一座小山,村里在小山上种了草跟柳树。如今,河坝里的蓄水,不仅可以让周边2000多亩水田旱涝保收,还能管到下游。“以前没水灌溉,很多村民都改种了一季稻,今年,都种上双季稻了。”周先园说。
在东湖镇许家坝村,聊起村民们投工投劳的积极性,谢海清便收不住口:村里的一位老支书,天还没亮便出门清淤;一位在城里搞装修的村民,放弃每天300多元的工钱,为山塘清淤忙活了几个月……谢海清说,村民这样的劲头,好多年不见了。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筹集后,群众投工积极性不高、难以组织,是这些年来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瓶颈。“以前是项目从上往下派,一是量少,二是未必契合当地实际,派下来的项目未必就是村民们想干的,群众的积极性自然高不起来。”朱拥政说。
宁乡把项目分配顺序“掉了个”:项目申报由下往上,村里想干哪些自己报,搞好了由政府验收,达标就有奖励。朱拥政说,让群众成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既是“决策者”,又是“受益者”,干他们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才能把事情干好。
去年以来,宁乡县共完成山塘清淤4674口,整治河道1568.1公里,改造田间渠系62.8万亩……县水务局的干部们说,跟以前的数据比,这份成绩单中的很多指标,都翻了几番。据测算,去年以来,宁乡全县的蓄水量增加1亿立方以上,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
在许家坝村,村民们的劲头依然高涨。“今年还要继续干,争取5年内把全村所有的山塘都清理一遍。”谢海清说。
链 接
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全覆盖
2013年全国农村水利投入超过2000亿元,形成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去年我国加快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50处大型灌区、153处中型灌区和50处大型灌排泵站完成规划投资任务,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统筹灌区渠系配套。全年大型灌区改善灌溉面积2472万亩,小农水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4亿公斤,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
农村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有效的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工程效益。目前全国基层水利站恢复建立2.9万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8万个,各级抗旱服务队14064支,“三驾马车”推动,基层水利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