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美国“双反”调查、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打击后,中国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最终还是走向破产。专家指出,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难题仍旧未得到破解,加速国内应用市场开发已是迫在眉睫。
“曾经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让数千万人拥入,数十家光伏企业的上市更让行业疯狂。”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表示,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从2007年初每公斤上涨至上百美元甚至天价,到金融危机后骤降至每公斤20美元左右。
自2002年左右起,中国光伏产业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在最繁荣时,全球最大的15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就有10家来自中国。
但长期以来,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出口比例甚至高达90%。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说,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格局非常明显,主要原材料和市场均要依赖海外市场。产品严重依赖出口,使得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海外,特别在面对美国“双反”等困境时,市场萎缩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并非不需要光伏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可以缓解日趋紧张的能源供给。
在无锡尚德进入破产程序的当天,中国的另一家光伏行业巨头英利绿色能源与本土最大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能源联手,双方在产业链优势分工、硅片产能配套和供应链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抱团取暖。
这一举措为中国光伏企业抵挡行业低潮期提供了一种思路,但多方合力、共同打开广阔的国内市场似乎从长远看更具意义。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彬主张,国内企业强强合作,产业链能够消耗一些不必要的产能,从而生产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专家认为,国内市场缺失终究将限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当前,光伏产业正在对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投资,从而为将来的国内应用做准备,但必须要有稳定的政策,保证这些投资可以获得相应回报。
在过去10年,美国崛起的光伏企业只有15到20家,中国有上百家光伏企业一拥而上,但大都集中在产业链门槛最低的封装环节,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国内光伏企业要集中力量在利润最高的技术核心层面下功夫,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体系,重视产品、技术、人才、经营、融资的有效创新,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外市场立足的同时,也为充分把握国内市场做足准备。
(来源:互联网)
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