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一边是多项补贴带来的投资诱惑,一边是盲目扩张引发的产能过剩,中国
光伏业在遭遇了过山车式的快速发展后,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昨日,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指出,将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光伏制造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并且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划定了多条红线。旨在通过抬高光伏业门槛来促进光伏制造企业优胜劣汰。
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
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和20%;多晶硅
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衰减率在两年内分别不高于3.2%和4.2%,25年内不高于20%;
薄膜电池组件衰减率在两年内不高于5%,25年内不高于20%等等。同时还在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划定了多项标准。
门槛将使那些靠低成本和政府贷款生存的企业得到适当压缩,如此一来,有利于光伏领域的有序化竞争。”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称。
市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而在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下也将会加快光伏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认为,《条件》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并不具有强制性,主要是引导企业有研发意识,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研发、工艺技术改进的投入。
不过,光伏制造业门槛提高在加大企业集中度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问题。“如果因为企业集中度提高,光伏业产生了新的发展瓶颈问题,如陷入寡头式发展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林伯强说,但是相比于未来光伏业的发展难题,眼下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因为光伏企业发展过于分散的现状,以及所引起的低成本、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担忧,此前政府出台了并网免费、电价补贴等多项政策鼓励光伏行业发展,这次提高准入门槛和规范条件,可能导致最后只剩少数几家企业享受到政策优惠,甚至出现市场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