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巨大的传感器网络所产生信息量会庞大到不可思议,但其中绝大部分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见的,似乎被一道无形的墙围了起来,只有特定设备的特定程序(比如调节恒温器,或者记录你每天走了多少步的应用程序),才能访问并使用这些数据。
如果我们能消除这种界限,计算机和通讯行业都将会发生重大变革。一旦我们开发出相关的通讯协议,允许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这件事了),那么任何程序都可以获取任何器物中的传感器的数据。如果这一设想得以实现,那么马克?魏泽尔(markweiser)在23年前的那篇《21世纪的计算机》(发表于1991年9月的《科学美国人》)中所预言的普适计算时代(ubiquitouscomputing),就会成为现实。
普适计算时代的来临不会是渐进式的,我们相信这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正如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在谷歌地图、推特等手机应用上,以及推出这些应用的那些行业巨头上,我们已经看到,普适计算的革命性转变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只有当各种设备都能从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上获取数据时,技术创新才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环境信息的整合者,将成为下一批市值达到10亿美元级别的科技公司,它们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开发出全新的应用程序。
要预测普适计算以及传感器数据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其难度不亚于在30年前预知互联网络将会如何改变世界。幸好,我们可以用“媒介理论”作为参考:上世纪60年代,通信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电子媒体(主要是电视)将会成为人体神经系统的延伸。如果麦克卢汉今天还健在的话,不知道他会怎么看待传感器的普及。当传感器变得无处不在,当它们收集到的数据能以全新的方式成为人体感官信息的一部分,人类感知的边界将在何处?当我们的感知不受时间、空间和尺度的限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存在”的概念?
可视化的传感器数据
我们利用所有的感官来认知世界,但对于大多数数字信息,我们只能用移动设备上的、小块的二维屏幕来显示。因此,我们受困于信息瓶颈,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观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维持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感了。然而,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正确利用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希望的曙光就将出现。因此,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团队花费数年时间,致力于将传感器网络收集的信息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感官语言”。
当年,网景(netscape)浏览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访问互联网庞大数据的渠道,我们正在开发的软件浏览器能帮助我们获取并利用即将涌来的传感器数据洪流。目前用来开发这类浏览器的最佳工具是一款名为unity3d的视频游戏引擎,通过这款引擎,数百万名游戏玩家可以在不断变化的三维环境中进行实时、快捷的互动。我们则利用它开发了一款名为doppellab的应用程序,能够接收环境中所有的传感器数据流,并将数据转化为图像形式,投射在建筑物的三维模型上。以多媒体实验室为例,doppellab会收集整座大楼的传感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呈现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只需观察屏幕,用户就可以随时浏览每个房间的温度、访客及人员的活动,甚至乒乓球在智能球台上的位置。
除了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双重实验室”还能将大楼中所有麦克风采集到的声音汇总到一起,创建一个虚拟的声音环境。当然,为了保护隐私,传感器会在传输声音之前,对音频信息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声音里的信息是无法理解的,但保留了环境的背景音和说话者的声音特质。“双重实验室”的使用者还可以查找过去某一时刻的信息――使用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某一时刻的情形,或者通过快进,查看不同时间尺度的数据,从而发现日常很难发现的周期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