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捣鼓”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梁伟,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儿时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有弹弓、竹蜻蜓、陀螺、火柴枪等等。稍微长大一点后,梁伟就开始拆家里的电器:电视机、收音机、电扇……他喜欢把拆下来的零件,焊接成电子小制作。再后来,梁伟就玩起了飞机航模、智能汽车模型等等,常常把家里弄得和机器制造厂一样,制造出不少噪音不说,还时不时地会出现小型火灾。为此,梁伟没少受到父母的责骂,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梁伟对手工制作的热爱。“我是看着《变形金刚》长大的,对机器人有着非常深的情结。”梁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制造出一台机器人。
大学毕业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软件开发创业团队,开始搞各种软件项目的开发。“这些年一直忙于生计,没有机会重拾自己的那些兴趣爱好。”梁伟如是说。2010年初的某一天,网络上一台昆虫机器人的照片出现,再一次唤起了梁伟内心深处的“工匠情结”。他觉得这台昆虫机器人从造型、技术上来看都非常酷,他忽然顿悟: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机器人。通过仔细观察,梁伟发现这台机器人的构造并没有他之前想象的那么复杂,也许是因为作为工程师的本能,他便学着动起手来,为了能够静下心来搞机器人,梁伟甚至辞去了自己工程师的工作,这让他的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
小试牛刀
刚开始和许多业余爱好者一样,梁伟由于缺乏专门的工具和条件,也一筹莫展过。为了寻找一种低成本、容易加工的材料,梁伟走过不少弯路。他查阅了网上很多资料,还购买了相关书籍来阅读。但是,书中要么是理论过多、操作指导太少,要么全是过于专业的术语,很难看懂。最后,梁伟买来一些现成的塑料套件,开始尝试,但终因韧性太差、操作困难而选择放弃。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路边的五金店里他发现了他想要的材料。这是一种叫“有行线槽”的塑料制品(又叫PVC线槽),它具有现成的槽盒结构以及适度的韧性,可以实现任意弯折,很适合组装、拼接成机器人,不仅成本低,而且购买方便。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梁伟每天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鼓捣他的机器人,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梁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台机器人——六足机器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