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美国、欧洲、日本纷纷掀起了再工业化浪潮,重振制造业成为他们一致的目标。今年7月以来,美国制造业产出全面上升,产能利用率触及到2008年2月以来的最高位,汽车生产也创下了五年来的最大增幅。制造业全面走强,暗示着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动能反弹之势仍在持续。
在中国,中央高层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判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显示出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4年以来1-7月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信贷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令“我伙呆”,加强定向调控稳增长成为全局任务。习近平自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察以来,分别在两院院士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重大场合公开提出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战略强调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压缩产能过剩,减少低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最近召开的中国能源峰会上指出。而提升产业质量,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也是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2013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连同中国工程院开始起草《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目标就是要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其实,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是要规模领先,更重要的是培育优秀的人才,形成强健的产业文化。德国的制造业能够成为全球膜拜的典型,关键就在于此。德国制造业的众多家族企业世代传承,企业的技术工人追求“鬼之艺,匠之气”的制造精神,它们热爱制造文化,愿意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精耕细作一辈子,成为能工巧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让大部分国民从学生时代起就能够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它们在企业中接触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践中体会制造的奥妙和美感,在集体中感受制造文化领会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说,正是这种重视制造技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德国制造业强盛的基础,正是在这种教育中熏陶出来的热爱制造的文化成为了德国制造业的精神支柱。
而在当前,在制造业领域,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一系列的技术群正在发生融合变化,整个制造业都面临着一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