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21-80392549

施炜:“笨蛋,问题是技术!”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4-10-10 来源:[标签:出处] 作者:[标签:作者] 浏览次数: 110
核心提示:
网讯:最近看了几篇文章,都是讲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美国走在前面,德国紧紧跟随,日本也没闲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外延并不十分清晰,但有些关键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3D打印”、“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虚拟制造工具”、“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传感器和机器人的制造网络”等等。据说,这次工业革命(亦可称为制造4.0)一旦完成,将完全颠覆现有的研发制造体系,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的运行流程,大大缩短研发和交付时间,而生成出的产品都具有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互联化的特点。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4.0)中,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在目前人们热衷讨论的互联网领域,真正的基础性构造和最重要的功能系统是“云计算”。“云”和“大数据”将会结合起来。因为有了“云”,才使“大数据计算”成为可能;因为需要“大数据计算”,才会推动“云”向前发展。在这个领域,尤其在基础计算软件技术、“云”服务平台型软件技术等方面,美国的企业遥遥领先。比如亚马逊,不仅是网上卖卖图书、电子产品的电商,而且也是全球最具优势(之一)的“云”服务商。

  我国企业的成长要素中,最缺的就是技术。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乏善可陈。上个月,和从事研发咨询的一位朋友聊天,谈到一个话题“中国企业为何缺乏核心技术”,客观因素是存在的。上个世纪60、70年代,正是全球电子产业高速发展时期,国内企业无法汇入这股大潮;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奋力追赶,总算挤上了电子技术的方舟。“文革”十年,大学基本上没有招生,造成了科技人才断档,其后果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我国的大学及一些科研机构,总体上可转换的技术成果较少。看看那几所著名大学所属上市公司的状况,就知所言不虚!近年来,社会风气浮躁,优秀学子愿意投身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似乎越来越少,很多高分学生热衷于未来能“挣大钱”的专业(比如金融)。

  缺少技术能力,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环境,企业自身的战略导向也是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机会主义盛行,追求规模、盲目扩张、热衷多元、寻租“捞浮财”等行为,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既不聚焦资源向技术投资,又不善于管理知识型员工,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领导力的缺失。日本二战之后,产生了盛田昭夫、稻盛和夫、大野耐一等有世界影响的企业家;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了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卓越领导人,但总的来说还是凤毛麟角。使命感不强、战略视野缺失和分享精神不足,是我国部分企业领导人领导力结构中的3大缺陷。

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商城( www.m.eepottsltd.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联系电话:021-31666777
新闻、技术文章投稿QQ:3267146135 投稿邮箱:syy@m.eepottsltd.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