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激光二极管曾经的“萌芽”史
传统制作方法是将镓、铟和氮原子沉积在蓝宝石衬底上,晶体层平行于衬底C面。新方法则使用了氮化镓衬底,晶体生长方向也改变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使用氮化镓及其合金材料来制作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这一重要进展催生了高亮度蓝光固态发光技术。此前,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重点放在硒化锌及其相关化合物上。新方法将一层非常平整的、纳米级厚度的铟镓氮薄膜夹在两层氮化镓之间(参见第28页插图),这种结构被称为异质结构(heterostructure)或者量子阱(quantumwell)。
通过施加适当的电压,研究者建立起一个垂直于这些层的电场,来驱动存在于铟镓氮活性层中的电子和空穴(晶体原子之间共价键上的价电子脱离后而形成的空洞,可以简单理解为带正电荷的准粒子)。在这些狭窄沟道里,电子和空穴相互复合、湮灭,并形成光子(photon)。活性层半导体材料的性质精确决定了这些光子能量。增加合金中铟的含量,可以降低光子能量,从而使光波波长变长,使颜色由紫到蓝,由蓝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