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Web3.0这样的东西会出现,还有更加智能的系统,”他对卫报说,“随着云端计算的普及,机器翻译将会越来越多。”
如今,Google、微软等大公司提供自动的语言翻译服务,并且在人工智能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实时的语音翻译仍是一项重大的挑战。IBM的Watson曾在Jeopardy!大赛中战胜人类对手,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潜力,但是它接受的是文字而非语音。2012年,微软亚洲研究所曾经进行过“语音机器翻译实时演示”,通过神经网络技术的运用,研究人员将语音识别中的单词错误率降低了30%,但是,这套系统并不完美,距离现实应用仍有很长的距离。
不过,联网设备会实现指数级增长,使未来网络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根据经合组织2013年的一份研究,当万维网发展50年后,全球的联网设备将会达到500亿台。“‘巴别鱼’系统将会逐渐变为现实,因为大规模的网络资源为即时语音翻译提供了基础,”Shadbolt说,“如果在25年内,我们仍然没有基于蓝牙、可以放在耳中的翻译器,我会感到惊奇的。”
Shadbolt认为,lifelogging(生命记录)将是网络的未来。人们的所见所闻将通过联网设备自动上传,变成被分析的数据,“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生活放在网上,科技公司和其它商业公司会设法从中盈利。”
同时,移动网络的发展,联网设备的增多,意味着网络也会发生新的变化。“Google搜索的索引使用的是网页间的关联,”他说,“但是,当人类或机器间的联系无法以传统方式理解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随着‘机器网络’的到来,或许会出现其他形式的搜索。”
在未来,我们将会因网络而变得更加聪明,在机器辅助下实现“智力扩增”,但技术的发展也并非没有负面影响,Shadbolt提到了“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以及围绕网络安全展开的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