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灵魂、基础和先导。科技理念能否创新决定着发展基础的厚度、宽度与前进的速度。科技理念的更新对国家发展、改革目标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一、科技理念
“科技理念”名词解释。对“科技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三条,一是:“科技全面创新”;二是:“人性化、科学发展理论”;三是:“追求目标实现更注重支撑依据”。“科技理念”的基础是:“人性化理念与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理念相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技术、行业技术、应用技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资源作用、资源产生、资源整合利用与客观事物存在、自然规律相联系,针对科学发展的研究学说和创新理论”。“科技理念”的特性是:“无区域性;具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延伸性、直接性和间接性”。科技理念”的功用是:“补充科技思想的内需不足,调适失衡”。“科技理念”与“思想理念”的区别是:“宏观与微观并重,思想追求与支撑依据并重,具有强烈的共性;在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思想上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对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行为方式、载体关系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扩展性和替代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产业全面升级、跨越式发展充实支撑依据”。
科技理念概述。“科技理念”具有“填充科技思想的内需不足”的无可替代的功用,继而达到:1、调适产业内需、就业内需的不足,解决市场内需不足;2、调适非物质资源的不足,解决既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价值再生;3、调适价值链失序、产业链功能失调,解决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失衡;4、调适社会功能、潜能的失范,解决规律、规则、规范的失调;5、调适思想、文化、兴趣等精神食粮的内需,解决创新方向、需求取向、精神支柱的偏移;6、调适资源利用结构、经济增长结构的失衡,解决最终形成的体制失灵问题。
“科技理念”是在政治思想之下、经济基础之上、精神文明之间,崇尚和选择“人性化、科学发展”的“科技思想”和“系统理念”。它将以全新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载体关系、价值取向引领人类对未来展开全面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物质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为时代追求目标,以共性获取共识产生共鸣并形成共同追求,掀起向落后观念、技术革命和产业全面创新升级的浪潮,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精神文明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物质追求与价值取向、人性需求结构、物质发展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的“全面更新”、“跨越式推进”、“同步发展”。
科技理念的宗旨是“人性化、科学发展”。理念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为核心,以“实事求是可实现”为原则,以“科技理论和社会实践”论科学发展的支撑依据。科技理念是哲学、科学,自然法则、社会公德,客观存在、物质运动与人性需求相互联系对未来发展的系统研究学说;是人与物关系、物质与价值、思想与实践、社会与国家之间探索研究科学发展的理论和依据;“科技理念”不含政治观点,但却是为政治服务的超越思想和强有力手段。
“科技理念”创新具有“特殊性”。现实中,人们对“思想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理念创新”的缺少清晰认识和认识不够统一,故作简要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创新”和“改变”是以上“三种创新”的共同之处。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思想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基础、导向和重要依据,它是思维定势的创新、行为模式的创新和应用载体关系上的创新。其特点:属形而上层面的有域创新,含有抽象性,具有知识结构的相对复杂性和较高的创新难度。
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满足应用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针对某类产品不能满足当下或未来市场需求在技术领域里的创新。其特点:属形而下层面的针对性创新,创新难度相对单纯。
科技理念创新:是人性化理念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理念相融合作用下的延伸与升华。“科技理念”非同于“思想理念”,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科技理念创新”重点强调共性和时代代表性,要能够促使人们快速形成共识并产生共鸣;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前瞻性、革命性和颠覆性;其创新要素,重点反映在契合人性、科学、社会与时代、所为之追求的更高境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深入挖掘重新定位满足人性更深层次的需求点与整合研究定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点相融合、形成具有发展共性的契合点,作为科技理念获取人们快速形成共识并产生共鸣所需要的“决定性要素”和设置科技理念创新所追求的高度;二是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物质基础、资源利用、发展需求与时代背景等方面聚集领先要素,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筑科技理念的综合厚度与核力、形成人类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用的综合跨越,以新的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载体关系开启新的航程。科技理念的更新,是推动产业全面升级、跨越式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依据。其特点:“属形而上中下结合层面的无域创新,观点鲜明、不抽象,有基础、载体、目标和支撑依据,无领域限制、可在任何产业着陆”,创新难度居三者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