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制造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将被淘汰,而越来越多不计薪酬、无需休息、无需节假日的工业机器人上岗,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让大量被机器人“解放”出来的产业工人继续就业?让千百万学子走出校门后有用武之地?如何构建新的就业蓄水池?未来的就业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变化?
另外,当人口红利基本用完之时,如何抢抓机器人红利,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等等,这是全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
引导就业结构高端化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唐志敏的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上述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人工就业的关系问题。唐志敏在日前举行的“国际智能物联&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他同时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战略型新兴产业就业,既有利于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又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事实上,国内机器人产业已步入快车道,并且正在促进就业高端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诸多实例表明,机器人已不再是对未来世界的幻想,机器人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