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该公司营业总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2万元,较2011年同期下降16.75%。为此金运激光表示,该公司虽然在2012年经营业绩有所下降,但管理层对该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培育的一批能够保持公司增长的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特别是应用于军工行业的炮弹激光底火击发成套装备的研发成功和顺利交付,标志着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多行业的扩展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今年年初,该公司董事长梁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表示,军工项目去年开始有设备交付,2013年将继续积极跟踪项目的进展。
“战争之神”——火炮发射时,火光冲天,轰鸣声响彻云霄,弹丸风驰电掣般飞向目标,场面蔚为壮观。这一切的动力源泉,是来自于火炮发射时药室产生的巨大能量。
炮弹底火英文名称是“artillery primer”,是配用于炮弹的底火。它是装在炮弹药筒底部,用于输出火焰点燃发射药装药的部件。
底火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西方科学家J.孔克尔研制成功了一种灵敏度比较高的雷酸汞,为底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17年,英国人研制成功了用铜盂、雷酸汞等材料制造的底火,并很快被用于各种弹药,这就是最早的底火。到1840--1842年间,底火被应用于枪弹和小口径炮弹,从而出现了枪炮后膛装填的定装式弹药,并促进了身管武器的快速发展。自1900年,在底火生产中采用无氯酸钾击发药,1970年英国研制成功了“伊蕾”装药,使底火的生产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工艺性也进一步完善。
枪弹底火的历史比底火的历史要短一些,它随定装式枪弹的诞生而出现,并随定装式弹药结构的不断完善而发展。枪弹底火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但估计至少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随着底火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其结构不断改进,总体性能得到不断提高。另外,由于高新技术在武器弹药上的应用,高新技术弹药、新概念弹药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对底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