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我自己的童年生活。那时我们对机器人所有的想象都体现在命题作文和图画本里。如果老师要求写一篇《我的未来》之类的作文,班里一多半的孩子会写到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如果再拥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本事,比如会说话、会干活、会走路、会飞翔等等,那语文老师十有八九会批上“想象力丰富”的评语。机器人还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图画本上,图画老师告诉过我们,机器人是靠电力来完成行动的,所以大家笔下的机器人,不管画成方脑袋还是圆脑袋,上面是一定要画两条天线的。
直到后来动画片《变形金刚》进入中国,片中的动画原型玩具迅速风靡开来,机器人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家庭。不过那个时候国内市场上售卖的变形金刚大多只能手动拆拼,电动的很少,因此大家对机器人仍然是神一般的期待。
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蔡明、郭达合演了一部小品——《机器人趣话》“笑果”不少。虽然小品的本意是告诉人们,感情比科技更重要,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高科技机器人的更多期待。如果自己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会做饭会扫地的机器人,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