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企业首脑,任正非是一个符号。这是一个深刻拥抱现实图景而又有强大突进意志的人,他冷静却又激情,广博却又孤独,偏执却又包容。如历史上的很多杰出人物一样,复杂多面,与众不同。
关于任正非,多数人深知他是一个具备强烈危机感、军事化管理自己的团队、低调异常的人。不过,任正非或许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危机坐立难安,遇到困难又不可救药地乐观;曾经得过严重的抑郁症;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其实很喜欢务虚,很多变,也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不过,他对员工又有宽容和温柔的一面……
任正非一辈子爱读书学习,幸运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963年考上了重庆工程学院。考上大学,有了知识储备,为后来任正非创办华为打下了基础。如果任正非年纪小几岁,遇到“文革”,就没有读大学的机会了。任正非家中兄妹7人,弟妹均没有机会上大学。如果任正非不上大学,就没有机会从贵州小山村走出来,可能就没有华为公司了。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写道:“我能考上大学……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建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
正是他的这些精彩思想,指导华为建设起了一种开放健康的企业文化;透过层层迷雾正确地预测了未来,从而让华为公司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茁壮成长。
从不接受采访,得过严重的抑郁症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是最低调神秘的,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华为品牌形象宣传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
他说:“我为什么不见媒体,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比优点少,并不是所谓的刻意低调。”他希望华为员工要“安安静静”的,不要到网上辩论,“那是帮公司的倒忙。”
追根溯源,任正非这样做,是“文革”期间,任父受到批斗,导致他入伍后尽管多次立功,却一直没有通过入党申请。这让他习惯了不得奖的平静生活。文革结束后,“标兵”“功臣”等荣誉排山倒海向任正非涌来。受过去经历对心理素质的“打磨”,面对这一切,任正非早已淡定。
1992年,华为营收突破人民币1亿元,任正非却毫无喜悦,他在该年的年终大会上只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到无法继续。研发有如一个无止尽的黑洞,不断吸干赚来的钱,边疆区域与小企业带来的现金流,远远不够支付打入二、三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