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黑色幽默。去年的“六大”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尚德电力终究还是没有保住核心资产无锡尚德,讽刺的是国开行当年大手一挥批出的大笔贷款,如今大多成为无锡尚德背负的烂账,还要等接盘方顺风光电来慢慢偿付;而赛维LDK要不是顺风光电的控制人郑建明施以援手,恐怕也难逃破产厄运。这样看来,顺风光电的“蛇吞象”,不妨可以看作是一个光伏业“屌丝”抱回“白富美”的逆袭传奇。
那么,这出正在上演的光伏励志剧中,顺风光电的逆袭究竟只是运气好?还是代表了某种必然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目光转移到家电行业。本世纪初,由于企业品牌众多、良莠不齐,国家对家电行业也曾进行过类似的“保大放小”调整。吊诡的是,作为政府曾经着意保护的大企业,当年的熊猫、黄河等这些品牌如今早已湮没无闻;而当时被归入“放小”行列的创维和TCL,如今已是海内外公认的家电龙头。也就是说,“保大”的基本上全部破产,“放小”的则基本逆袭成功。
如果我们能够确认,当前的中国光伏业正在复制家电行业曾经走过的成长路径,那么顺风光电的逆袭、尚德的败落,就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蛇吞象”还会继续上演,更多的光伏“屌丝”将跻身新贵行列。光伏行业的兼并重组、深度整合固然不可避免,也并非所有大企业都失去了竞争力,但“保大弃小”的政策是否需要反思和调整,理应成为所有光伏人需要直面和冷静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