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2007年我刚入
光伏行业的时候,正赶上海外上市潮方兴未艾。那会儿道行尚浅,根本不知道各种投资人的差别在哪里,统一管他们叫“有钱人”。这是一个极美好的时代,各个
光伏企业都这样,不差钱,以至于2009年有PE到展会去主动约见企业负责人时见面就问:“贵公司扩产吗?我们想投资。”
”雪上加霜;“双反”是因为倾销;倾销是因为恶性竞争;恶性竞争是因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因为
光伏项目一窝蜂上马;光伏项目一窝蜂上马的推手是:资本。有人这么说:协鑫如果没有资本,中国的硅料就不会过剩;六大六小如果没有某行资本支撑,可能也就没有“双反”了。
政策催生的,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光伏企业根本上还是靠政府在养活的,因为成本的问题,它不能完全市场化,这是光伏行业的业态之一。此外,
光伏产品的销售是按照发电量来计价,这既公平也不公平。公平之处在于:单位面积下你发电效率高,你就能多盈利。不公平之处在于:一个工业产品并非只有发电量一个指标,如果我花钱做了其他工艺改进,比如防腐蚀防盐雾,这方面的投资不能带来发电量的提高,因此无法变成经济效益。独特的计价方式导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这是光伏业态之二。一个吃皇粮、没有市场化的行业,并不适合高速发展。
中国的投资格局大多数都是学习华尔街模式,也就是说,大多数投资人是财务投资人而不是实业投资人。你想创业,来了一个投资人给了你一笔钱,他管财务,还跟你商量这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这叫财务投资人;你想扩产,来了个业界大拿直接控股了你的公司,给你钱,还把他以前的经验拿出来教你如何运营,这叫实业投资人。财务投资人和实业投资人的表面区别在于:后者介入生产和运营而前者不。可实际上他们的区别在于:后者十分熟悉行业而前者不。说白了,实业投资人是行家,财务投资人是外行。前者可以给你很多经验甚至是专业团队,而后者就是土豪,除了资金,其他资源极少。不知道是运气问题还是概率问题,我从业7年来,见过的光伏行业的投资人,竟然都是土豪。我把土豪的毛病归结为几点:不懂业态,外行指挥内行;不懂管理,团队跟不上;急功近利,捞一票就走。
恕我直言,虽非全部但是也有不少的投资公司,起初还是十分谨慎和严肃的,到后来(约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每个投资人心里都特别清楚:只要投得进,三五年内是笔好买卖,三五年后他们反正撤出了,这之后发生什么跟他们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