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汽摩配件企业通顺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室内,一台该公司与吉林工业大学共同研发制造的整机系统模拟检测机,日前投入使用。据悉,我市技术研发能力和机构总体偏少。
我市工业今后用“机器红利”、“头脑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用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工业企业加速进入“机器换人”时代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前,衢州市“机器换人”现场会上,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号。
那么,我市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进展如何?
企业在行动
其实,我市机器换人不乏亮点:
“三友电子”自行开发了国内首台全自动弯管机,自动割管、加热、弯管、弯脚、割脚等工序均实现自动一体化,对工人技术要求——培训1小时即可操作调试,可一人控制十台机器,合格率98%以上。2011年又投资8000万元购置国内U管自动涂膜、涂粉一体机、自动封口机、自动老练装置等高端设备,实现从烤管至老练工序的全自动化生产,单线操作员工由初期的14人/条线降至7人/条线,生产效率提高了15倍,产品合格率提高9%。2012年建成全国首条全自动化半全螺节能灯管生产线。产能由1200支/小时提高至1850支/小时,整线操作人员由之前的19人减至9人,可实现年节约人力成本670万元。
作为食品企业,明旺公司也碰到招工难。为此,公司不断优化生产效能,特别是引进码垛机(俗称机械手臂),每台100多万元,实现自动堆栈,以往生产出来的成品,需要人工堆叠,现引进该项目后,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一台机器可以节省人工10人的费用。
相关新闻:瓶颈与变道——衢州如何融入工业“机器人”时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