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企业因缺乏基本的仪器设备,创新活动难以展开。如何让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实现与企业创新需求的高效对接,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北京市科委创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做出了有益探索。
制度创新
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走出高墙
就科技资源而言,首都北京可谓“富甲天下”: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91所、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28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近300家——全国1/3的科技条件基础资源集中于此。
据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首都的科技资源虽然非常富集,但由于分属不同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开放共享,无形中造成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与科技资源重复浪费并存的尴尬局面。
如何让“沉睡”的科技创新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经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北京市科委进行了系列顶层制度设计,着力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该平台的建设思路是:科技资源所有权不变,以合同授权的形式鼓励和推动高校院所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对所拥有的科技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同时,制定资源方、服务人员和专业服务机构三者之间利益分配比例,以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例如,北京大学授权具有测试服务资质的北京燕达微构测试中心,作为校内开放资源的专业服务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专业化市场运营机构——“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代表学校统一运营实验检测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商业化检测服务。
“人的大脑‘用进废退’,科研仪器设备其实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负荷。但此前因为其所有者‘嫌麻烦’等原因,不愿意对外开放、向外共享;科技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专业服务机构的引入,则突破了高校院所对外开放的机制障碍。” 闫傲霜说,科技资源面向市场开放,有助于资源方、科研人员、需求方多方共赢,“政府则在前期搭建平台,中期组织各类对接活动,后期把握服务企业的开放设备数量,用后补贴的方式以奖代补,让市场来评价。”
截至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集合了中科院、北大、清华、中电科等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整合了首都地区61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使价值186亿元的3.64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