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83岁的曲格平从口袋里拿出为沃尔沃2013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准备的讲稿。讲稿写了一个故事:1970年代初,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布了一个十年环境污染治理规划:用五年时间控制环境污染,用十年时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个事儿我后来没有公开说过。”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十年过去了,四十年过去了,目标不仅未能实现,环境污染却愈演愈烈。曲格平认为中国当下的各项指标和1970年代初期的日本很相似,但没有吸取教训,没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些方面甚至更为严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个国家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曲格平将之喻为“第一代环保人的锥心之痛”。
锥心之痛非后悔不作为,而是难作为。其实,在曲格平这一代环保人的推动下,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不落后。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完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76年,“选了半天没找到合适的人”,曲格平最终成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他也就此系统地请教并学习了各国的环保经验。
回国后,曲格平开始呼吁尽快出台环保法。1979年,国家恢复法治建设后,《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从美国环保局学来的环评制度被列入;1983年,继计划生育之后,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1988年,国家环保局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局,曲格平任首任局长。
如何落实基本国策,曲格平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并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等八项环境制度,奠定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曲格平被授予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最高奖项——联合国环境大奖。
此后的十年间,身为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参与修订或起草了二十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由此,在我国现行的二百多部法律中,涉及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大环保领域的法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