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真的将要面临机器人带来的“下岗”威胁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此担忧。
美国媒体近日盘点了2013年机器人抢走人类饭碗的八个途径。文章指出,快递业、快餐业、服装销售、超市、运输业、农场、电子产品生产和低技术含量的实验室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成为2013年的过时工种。
实际上,除上述职业外,一些危险的工作在将来也完全可以交给智能机器人。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地震救灾活动中,就有不少军用机器人冲到了救援前线,如蛇形机器人、轮滑式机器人、呼吸探测机器人、无敌机器蟑螂等。这些机器人可以深入到各种危险地带和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探测生命迹象,进行救援活动。
此外,机器人在设备洁净方面也有极大的用武之地。比如捷克一家公司早在2011年就推出过一款名叫Jetty的视觉引导机器人,它能对空调系统进行清理和检查。即使是极难清理的死角,它处理起来也是游刃有余。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西方国家发展势头强劲,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同样引人注目。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到2015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年供应量将超过2万台,保有量将超过13万台。
智能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随着机器人的不断“扩张”,如何看待人和自动化的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可否认,大批机器人在众多行业里大显神通的确可能会抢食人类的工作机会,但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机器人的分担,人类也得以免于从事危险和单调重复的差事。这样一来,或许我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类本身的价值。我们并不需要与机器人为敌,而要顺势而动,与机器人“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