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科幻片的描述中,我们都能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步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人机矛盾”往往在影视作品中被放大和夸张,面对逐步丧失的自主权,作品中的主人公总能带领人类重新取得胜利。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矛盾并没有作品中如此激烈,甚至悄无声息,但面对这一趋势,被取代的劳动者并无丝毫反抗的能力,有时仅仅是一句口头通知便彻底打破了他谋生的饭碗,等他反应过来时听到的只有惊叹机器效率高的赞扬声。
2019年1月,全球第一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BI)发布报告说,随着机器人加速进入职场,美国四分之一工作岗位将受严重冲击。该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大约3600万美国人从事的工作可能实现自动化,他们至少70%的工作任务可能很快就由机器人完成。同年9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称,未来20年,全球近半数工作岗位面临着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由于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进度正在加快,重塑就业形态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大部分领域就业或将迎来“动荡期”或“调整期”。
机器换人对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活动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机器换人改变了产业的生产特征,部分生产环节被机器人替代,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同时不同产业受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某些行业/企业可能就此淘汰,如自动化驾驶不仅让司机失业,也可能会使大部分传统汽车公司面临倒闭。此外,也可能会产生某些新兴产业/行业,如机器人培训及维修,从而影响城市中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尽管如此,社会和舆论却依然对可能到来的技术性失业感到焦虑和不安。
近年来,我国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行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例如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制造厂商,富士康曾经雇佣超过100万工人,现在利用机器人取代了一半以上的员工。又如在雷柏科技的生产车间目前利用机器人,直接生产员工数量从十多年前高峰期的32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700多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费用支出。机器换人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影响,未来将会有不少人面临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危机。
然而,人们不必为今后工作过多忧虑,也不必为前途感到困惑;重要的是做好思想准备,提高自己的创新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实早在1990年,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论机器人》一文中就指出:机器人将逐渐取代人类的一些比较危险的和大量重复繁琐的工作,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和好处,也会给人们提供很多新的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就业岗位;因此,人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便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范晓明(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来源: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