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的GMIC大会上,智能硬件们当仁不让地充当了主角。按照“枪打出头鸟”的逻辑,关于智能可穿戴的评论其实还真不少,比如有人说它们还处于婴儿期,亟需“豹变”。同期甚至出现疑似黑苹果、黑谷歌穿戴系的枪稿,比如福布斯中文网抨击谷歌如何搞砸了Google Glass,还有文章质疑iwatch唯一的作用仅仅是作为iPhone的补充,抢占穿戴市场的先机而已。 过于浮躁了吧?作为智能硬件从业者,笔者认为有必要此时站出来为可穿戴们正正名,也打打气。
那些质疑的声音都源自哪儿? 并非拒绝负面抨击,笔者一直在反思那些质疑者们的声音,关于可穿戴行业的弊端确实存在: 比如智能问题。所谓的智能,难道仅仅是以连接手机的方式达到监测与分析数据而已吗,甚至它偶尔会失灵、失控?比如“硬”的问题。塑料感强的手环如何能给人带来品质感呢?续航能力差劲的手表怎么能保证可以知晓时间呢?当然还有软、云以及笔者不愿意再详谈的同行接二连三的“跳票”问题…… 当然,你不能否认这其中存在一个大的背景——外界对科技圈质疑的情绪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科技产品的智能硬件当然无法逃脱这一魔咒。 最初,人类对科技饱含激情与期待。第一台PC、第一部手机、第一个平板,每一个科技产品的问世都曾让人啧啧称赞。那时的科技公司俨然扮演了蓝筹股的风光角色。可是,然后呢? 以巴诺书店为例,2010年,该书店在其电子书阅读器Nook的产品说明中,标称的重量比实际重量低,2011年,其又夸大Nook的屏幕分辩率。硬件参数的欺骗在遇到个人信息的泄密时或是小巫见大巫。而最新的消息是,有外媒报道在最新IOS固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漏洞,可利用Siri来绕过4位锁屏密码,访问电话中的联系人。这个漏洞给用户带来的威胁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当科技产品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与最初允诺相违背的剧幕时,人类对科技商业体系的信心和耐心也正一步步瓦解。所以,可穿戴们如今面临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此前科技产品的负面余温影响。
耐心等待新科技的爆发 科技的本质是反哺人文社会,而不应该成为人类的疑虑。尤其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而言。请多给它们一些成长的空间,猜疑将意味着安全感缺失和幸福感的下降。 有人讲,一个概念从提出到实现,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针对涉及“软+硬+云”跨界倾向十分明显的可穿戴设备们而言,其产业链条上涉及到的环节太多了,我们可能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大部分从事新智能硬件行业的软件公司而言,该行业的护城河并不深入门很容易,但仅仅对于软件而言。硬件会让很多企业头疼、无方向感。Google Glass其实也正是卡在这一步,两年过去了其依然没有量产,因为一个小小的发热问题还未解决。 还有在手机面前对度的拿捏问题。有同行从业者曾表示,市场推出可穿戴式设备试水性质较大,产品的诉求点要么过多,要么过少。“过多,基本等于第二个智能手机;过少,则只是作为一个配件,功能开发少”。说白了,1.0时代,可穿戴如何摆脱智能机是个大问题。 除系统顽疾,摆在科技面前更艰难的防线还有文化伦理、秩序规范等。 2007年,当乔布斯刚掏出iPhone时,诺基亚高管嘲笑道:“又是触屏手机,我们早试过了,用户不喜欢。”可看看今天,诺基亚究竟是自刎还是被他杀呢? 10年前,很多人不屑淘宝,网上没法试穿鞋子衣服,傻十三才会买!当看到今年“双十一”的销售额时,很多人都沉默了。 创造性破坏产品iPhone、淘宝的成功靠的是时间。既然时间能证明一切,那么请将在这场新一轮大变革到临之际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关于可穿戴的进阶,请将目光多投入到2.0时代,关于可穿戴的未来笔者有如下冥想: 1、数据化。被卸载到云端的数据将充分整合,反馈软、硬件端收集的信息,并最终让躺在“云端”睡觉的数据复活、赋予数据以价值。 2、平台化。当然,数据化的前提是先平台化。比如致力于健康领域的可穿戴平台上将融合科技公司、专家、医疗机构、药厂、保险公司……远程监测用户的商业模式将出炉,一个对接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平台应景而生。 3、情感化。这也是AI的第一要义。就像大刘在《AI种族的史前时代》所阐述的,电脑下棋赢了人类不是AI,它下棋输了后恼羞成怒,把鼠标通电杀死对弈的人类棋手,这才是AI。2.0时代的可穿戴们将更多地朝着量化情感的方向继续迈进。当然,将是有益于人类的正能量。 4、独立化。彻底甩掉手机,直接实现智能设备们的“对话”将会是下一个beplay体育注册登录 时代的大发展趋势。事实上,在可穿戴1.0时代,少数智能硬件如Google Glass已实现了这一点。只是还未与其它智能硬件直接连接。所以姑且算半个猜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