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成效显著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逐渐向海外转移,美国重点发展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随之席卷全球。当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包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巨头在内的大量企业濒临破产状态,美国全年经济增速降至2%,12月失业率跃升至7.2%,创15年新高。
这场危机暴露了虚拟经济的脆弱性,美国重新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正式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明确表示重振美国制造业,应成为美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由此,美国一系列“制造业回归”政策出台。
在相关政策刺激下,美国跨国企业回归本土意向持续增强。2013年9月底,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布一项200家大型美国跨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中,54%的企业正积极考虑把制造业务从中国回迁至美国,较2012年初调查的37%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和电子企业回迁倾向突出。
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对美国本土实体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也逐步显现: